产地分布:
产浙江、湖南、广东及海南等省。1938年由海南红毛山引入美国。
形态特征:
竿高4.5—8米,粗3厘米,幼竿被白粉;节间较短而长度均匀,表面有细密的纵肋,竿中部节间长12—15厘米,壁厚4厘米;竿环稍隆起,与箨环同高或略高于箨环。箨鞘背面绿色带紫,被白粉及脱落性细刺毛,有较密的小斑点,边缘无毛;箨耳狭镰形,绿紫色,具长而波状弯曲的缝毛;箨舌狭,拱形,淡绿紫色,边缘生纤毛;箨片带状,绿紫色,外翻,皱曲。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耳小或无,紫色,鞘口缝毛少数或数条;叶舌紫色,明显伸出;叶片较薄,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长4.5—12厘米,宽1-1.7厘米,下表面疏生短柔毛。笋期4月中旬。
生长习性:
生于林中。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