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园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北海园林的开发始于辽代,金代又在辽代初创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规模宏伟的太宁宫。太宁宫沿袭我国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制,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琼华岛上。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赐名万寿山、太液池。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万寿山、太液池成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称西苑。明代向南开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袭明代的西苑,乾隆时期对北海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规模和格局。
辛亥革命后,1925年北海辟为公园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北海公园的保护极为重视,拨巨资予以修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是中国历史园林的艺术杰作。全园占地69公顷(其中水面39公顷),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景区组成。琼华岛上树木苍郁,殿宇栉比,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白塔耸立山巅,成为公园的标志,环湖垂柳掩映着濠濮间、画舫斋、静心斋、天王殿、快雪堂、九龙壁、五龙亭、小西天等众多著名景点,北海园林博采众长,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琼岛是北海公园的主体,四面临水,南有永安桥连接团城,东有陟山桥接岸;湖中菱荷滴翠,碧水映天,岛上万木苍郁,殿阁栉比;巍巍白塔立于琼岛之巅,成为北海公园的标志。
永安桥建于十三世纪,是连接团城和琼岛的纽带。桥用汉白玉石砌成。桥两端各立牌坊一座,北为“堆云”,南为“积翠”,故为“堆云积翠桥”的嘉名。
团城是一座砖筑的圆形小城,城台高4.6米,周长276米,全城面积为4553平方米。台上古木扶疏,殿堂华丽,是一座精巧别致的小园林。
北海植物园内种植了多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园林植物。这里还经常举办各种花卉和书法展,供游人欣赏。
北岸景区从左到右分别为小西天、植物园(阐福寺)、澄观堂和天王殿,这些建筑均为严整的中轴对称的几何形布局,加之五龙亭沿湖点缀,与自然山水巧妙地融为一体,颇似一幅不露人工痕迹、宛若天成的“城市山林”风景画。
东岸景区的古柯亭为一幽静的三楹小室,庭前小院奇石玲珑,花木苍翠。院中古槐相传为唐代所植。乾隆皇帝曾在树下纳凉;光绪皇帝(1875-1908年在位)曾在此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