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因“千古奇人”而名扬天下,这里因“游圣故里”而著称于世,这里更因生态旅游而名闻遐迩,这就是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
徐霞客镇风光
霞客故居就坐落在徐霞客镇南头。伫立故居东南角的胜水桥上,放眼西望,蜿蜒曲折的河流绕过晴山堂,渐行渐远,漂进江南水乡的五湖三荡里,岸上的杨柳、河畔的芦苇迎风摇曳,仿佛正在述说着一个旷世传奇:400年前,徐霞客,名宏祖(1586-1641),就从这里四度出门远游,走向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历时30载,游遍了今华东、华北、东南沿海和云贵地区,共计19个省、自治区、市的高山大河,穷一腔心血,倾毕生之力,完成了亘古奇书《徐霞客游记》。那时这条河上没有桥,只有小码头,这是徐霞客出游的起点,又是这位“游圣”回归的终点。直到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河上建起了小石桥,桥墩内外两侧刻上了对联,一副是:“曾有霞仙居北佗,依然虹影卧南阳。”另一副是:“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激湍映天然”。
最能感受“游圣”气息的当然是徐霞客故居了,我们走进这座三进17间简朴而谦和的明式院落,眼前耸立一株高大挺拔、卷曲多姿的罗汉松,据说它原是徐霞客父亲徐有勉从京城带回的盆景,徐霞客移植于此,从此枝繁叶茂,成了这故居唯一的活着的见证。此树经南京植物园1985年测定,树龄达400余年。斯人已去,其树常青。
故居对面是徐霞客36岁时为母亲祝寿而建的晴山堂。徐母80大寿时,徐霞客邀董其昌、黄道周、高攀龙、王思仁、张大复等文人在此题诗作图,共庆母寿。其中年长徐霞客35岁的江阴长泾人夏树芳赞曰:“弘祖雅好游,海内佳山水,二十年来,足迹几遍天下,盖亦当世一奇男子也。”他写到徐霞客远游之前曾征求母亲意见,徐母回答:“俞哉,恣尔超忽。”意思是:我应允你,万水千山任你行。可见徐霞客的壮举在当时就受人推崇了。这组晴山堂诗文共有94篇,原为纸书,徐霞客当年请人镌刻于石上,遂成为晴山堂石刻。诗文书法作者共有88位,书法采用隶、楷、行、草等体,可谓集明代书法之大乘。是徐霞客除了游记之外,为祖国文化宝库增添的又一批光辉夺目的遗产。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