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帝君庙位于大同市城区帝君庙4号,为明代建筑,后仅存一大殿和两偏殿,大殿为二层楼阁,1981年2月24日被大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直以来,作为大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帝君庙,因年久失修,残损严重。2008年随着大同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这座明代古建已然修复如初,规整庄严。
在道教的中,能够称的上帝君的有很多,常见的有关圣帝君、玉皇帝君、文昌帝君,还有东岳帝君(又名东华帝君)等,实际上在道教的十方天界,凡是神人都可以称为帝君。由于教派不同,各派帝君不尽相同,所以难以计数。
然而大同帝君庙供奉为谁呢?问了好多人,都说不清是什么帝君,有说是文昌帝君,也有说是玉皇帝君的。
翻阅大同史志,都没有明确记载。只在《大同县志》(清·道光)中,有一个比较接近大同帝君庙这个地方的记载:“文昌祠,在府学北狮子街,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巡抚贾应元建,有碑记。……”
大同帝君庙是不是就是文昌祠呢?笔者考虑古人不会分不清街道,文昌祠是在府学北狮子街,而大同帝君庙就座落在帝君庙街,街因庙得名,这在大同是很普遍的现象,如下寺坡街因下寺而得名、圆通寺街因圆通寺而得名,翻看《大同县志》(清·道光),古人载志作风严谨,绝不会将狮子街和帝君庙街、文昌祠与帝君庙相混淆。
再考文昌祠,现在的狮子街已然难觅其终,在志书中也无详实记载,虽在《大同府志》(清·乾隆)艺文中有一篇贾应元撰写的《新建文昌祠碑记》,但碑中也没有提到文昌祠的具体位置。
然在《大同府志》(清·乾隆)中《建置·坊表》篇中载:“匡扶社稷坊,在关帝庙东。……功坊,在文昌庙东。阐扬文明坊在文昌庙西。佑文广化坊,在文昌庙前。……”的记载,可见古人在文昌庙与帝君庙之间是分的很清楚的,不会将文昌祠唤作帝君庙。
另外,在帝君庙南就是大同的府文庙,《大同府志》(清·乾隆)中载:“隆庆三年(1569),知府程鸣伊重修,移置启圣祠、敬一亭于左,迁文昌阁、魁星阁于东西十二步之外。”、“文昌祠,在魁星楼后。魁星楼,在儒学大门东。”志中明确记载了府文庙里就有文昌祠,那么离他不足百步再建文昌祠也不符合常理。关于志中记载移文昌祠于文庙内,是否是将狮子街的文昌祠移至文庙内,这个不得所考,但由此来看,大同帝君庙并不是文昌祠。那么大同帝君庙供奉会不会是玉皇帝君呢?
虽然史料也无明确记载,但看建筑,现在保存下来的帝君庙正殿面阔五间,为二层楼阁。通常供奉玉皇为这样宽大的二层阁楼,而供奉文昌有时虽也为二层楼阁,但不会用面阔五间这样规制的,这是原于玉皇帝君和文昌帝君在道教中的地位不同造成的。
在道教中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而文昌帝君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由此可知其地位相差悬殊,所以在建庙修祠上其规格也是不同的。
就在笔者撰此文时,又遇到我市82岁的宁国权老先生,老先生虽年事已高,但行动自如,思维敏捷,对过去大同的古迹寺庙颇为熟悉,说起来如数家珍,市地方志办公室还请其去辨识过去的大同老照片。当问到宁老先生大同帝君庙供奉的是谁时,老先生脱口而出:“供奉的玉皇大帝!”
由此,宁老先生的述说和笔者的推断形成一致,可知大同帝君庙供奉的就是玉皇帝君。
推荐阅读:
古建筑拉响"防火警报"
北京首个古建整体平移成功 25米老楼挪新家
大同开建华北最大仿古四合院群落
泰山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