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曾经居住在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从1930年到1937年,他们从这里出发,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群落的大部分考察。这段时间里,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了赵州桥、应县木塔和五台山佛光寺等古代建筑遗存。有人评价说,如果没有那几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考察,不知道中国文物的现状会变成怎样。作为北京城市规划史上的重要一笔,梁思成曾在“梁陈方案”中,主张全面保护北京旧城,并为此奔走呼吁。但最终,他也没能使北京旧城摆脱被大肆拆除的命运,在许多人心里,梁思成成了守护北京旧城的象征。然而,从2009年始,“梁林故居”便陷于“拆除”和“保护”的争议之中,命运多舛,道路坎坷,延续至今。如今,“梁林故居”终于未能免除被拆的命运。
“梁林故居”这种悲情境遇,让人嗟叹,让人深思。如今的“梁林故居”,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如今更多的文物建筑遭毁弃、被破坏、被弃置、被损害的相同或相似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城市化加速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相互叠加,这使得文物保护进入了最艰苦、最严峻、最紧迫的历史阶段。最痛心的是,现在一些地方,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和人文积淀的老建筑,一些历史的、传统的名人故居被写上大大的“拆”字,很多传统建筑,本来可以继续使用很多年,甚至几代,而成为城市珍贵的记忆,却被无情地拆毁……这是一种“城市建设病”,更是一种城市文化危机。
我们一般把一些历史老建筑,看做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老建筑的灵魂,在于它凝结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和人们的精神、理念、思想和信仰。这也正像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在建筑艺术中,那些精神、思想和理念是模仿不了的。这告诉我们,一些历史建筑的价值,文化的质感和历史的内涵,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也是不可复制的。但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保护意识,似乎仍很淡薄,对待历史、文化的情感仍是淡漠的,更缺乏对历史、文化的责任和担当。
在推土机的轰鸣、肆虐下,通过建筑艺术形式所蕴含和凝结的历史情感、共同记忆、城市美学,以及人文的细致、哲学的深思等等这城市的一切历史价值和文化记忆,全都像被斩断的草根,灰飞烟灭,不复存在。难怪文化专家痛斥:“大拆大建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梁林故居”的悲剧,不能再重演了。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走过一栋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历史建筑,我们要自觉地发问、思索,这栋历史建筑会不会被推倒铲平,变成地产商的货品,有钱人的私家洋房?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它重新修复,风华再现,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记忆、公共财产。我们必须思考,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当你把它当成城市发展的负担时,它就只能蓬头垢面地待在角落里,而当你把它当成城市的发展动力与文化资源时,它就立刻站起来,光照四方……
推荐阅读:
有多少名人故居离我们远去
大连普兰店曾出土汉代马蹄金 东北仅一对
济南那些消失了的老房子
昆明老街马家大院修缮完成并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