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无锡古老建筑保护和拆迁间的尴尬角力
来源:江南晚报  日期:2012-2-3

    在最近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村前人的文化自救仍在继续,而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村中老建筑,有望得以保留。

    村前的老建筑正在消亡

    原村前大队书记,年近七旬的胡耀庭在去年2月25日的日记里写道:“拆迁是大势,文化真坚挺,不下苦功夫,成功难上难!”老书记至今仍保存着一份1969年绘制的《一九五零年堰桥村前村民住址示意图》,他用红笔在图上一一标识出还未被拆掉的老建筑。几十年过去了,村里很多水田、旱田、桑田皆已消失,大多数村舍也已经被翻修过,只保留下100多处老建筑,老建筑的保护正在和拆迁进行着赛跑。

    跟着领路人走进村前村,一排排古老的“马头墙”仍清晰可见。除了这些明清风格的江南民居,村前村还有着民国时期、新中国建国初期等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一处只剩下躯壳的钟楼,据说有百年的历史。而一间晴雨操场,已经塌了一半,一片残破的颓相。落寞之余,胡耀庭回忆,原先的村前小学环境很好,像花园一样,由于操场边上建有一条长廊,旁边修有排水沟,雨天里学生根本不会被淋到。晴雨操场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在使用,但现已部分坍塌。更为可惜的是,1983年村前小学经历了翻新,翻新后的校园多了几分现代感,少了原有的旧时韵味。

    19世纪末,村前村受工业化的影响,村里外出打工、当学徒的人很多,村里也就有了冶坊、磨坊、豆腐坊、丝袜厂等作坊,这些都是萌芽期民族工商业的记录。

    21世纪的今天,走在村前村,再难觅见这些作坊的旧迹。只有一条500米长的清末老街,由东自西镌刻下村前人在此生活的历史足迹。600多年里,村前村先后经历了战火兵燹、“文革”“破四旧”。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村里的老建筑更是越来越少了。

    据村史记录,很早的时候村前村就有了类似义庄、义田等的公益事业,但当时大多数村民只能一家人甚至几代人挤在低矮狭小的房子里。村前村有宅基地310亩,解放后直到1972年,公社才同意居住困难的村民打报告、写申请,在老宅基地上建造10×3.6米的平房两间。1976年,公社推行居民点,各村拆旧建新。

    1984年,全村社员都住进了“兵阵式”的楼房。1987年,村里有农户建起了别墅。近年里,全村约有三分之一的村民迁入了长安街道堰新社区。有些迁出了本村的原住民干脆以每月几百元的租金,将老屋租给了外地人。

    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微博)华说,《二十四史》是帝王文化,乡土文化才是大多数人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锤炼、浓缩而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而作为乡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的乡土建筑,近年来正在迅速地走向灭绝。村前村的许多村民意识到,随着无锡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化的快马加鞭,村前村正在走向消亡,或许,用不了多久,村前村就会从无锡的地图上消失。眼看着几百年来留下的生活印记将被一点点地定格随之抹掉。为了保护和抢救古老的建筑遗存,村前村人开始了一场持久的文化自救,直至今天,这场救援仍在继续。

    村前村村民都已成市民

    文化变成了一种习惯,并不是保守,是祖先希望子孙后代比较安全、有序地往前走,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文化是祖先对后代的设计。虽然经历了时代变迁,村前村的村民在近年里也都由农民变成了市民,但淳朴的民风民俗和规律的生活方式一如既往。据史料记载,村前村这块土地上的村民善耕耘、喜读书、安本分、崇尚德。

    胡耀庭介绍说,2003年区政府根据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开始在村前村征用土地,拆的拆,改的改。2003年5月,村前村十个生产队的土地被征用。2004年12月,整个村前村的土地被征用。惠山区是无锡市“双置换”试点区,“双置换”就是农民以住宅置换安居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通过“双置换”,农民可以变成市民,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各类社会保障。现在,村前村已经没有农民了,村民都是市民。而实际上,1979年村里办起企业后,家家户户都有在厂里干活的人,自那时起,村里已经没有了纯农户。目前,虽然没有了农民身份,但村前村的部分村民仍有少量的自留地,走在村里,不难看到路边的一块块菜地。村前村有31个姓,大家亲如一家。原住民中以胡姓居多,他们的祖先胡瑗是北宋学者、理学先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近代教育家胡雨人也是村前人。这样一个名人辈出的古老村庄,时至今日依然延续着传统古朴的民风和善良好助的德行。在村前,很多人家都是几世同堂,几十年来都相亲相爱地住在一起。据村史记载,村前村的好儿子、好媳妇、好公婆、文明家庭不计其数,左邻右舍皆是“兄弟姐妹”。哪家来人、请客或遇到红白喜事,街坊邻居都会主动帮着张罗,邻里之间互相帮忙。

    虽然住在村里,但一点不影响村民们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提起现在的生活,退休老师胡复钧一脸幸福。他说,儿子有自己的小工厂,自家的小平房改造成了小洋房,孙子孙女一个在国企任职,一个在国外工作,他自己每月的退休金也已涨到了四千多。子孙满堂、家庭和睦的胡复钧每天过得充实而自在,他每天早起练气功,平时爱看书读报,也喜欢看电视、听音乐,偶尔还会出去旅旅游。

    村核心地带老建筑将保留

    生活富起来了,新房子建起来了,代价却是一座座老屋要被拆掉,一个有着600多年村龄的农村社区将转变成城市社区。根据城市建设规划,到了2020年,除允许保留的245个自然村外,惠山区的1260个自然村将全部搬迁。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对脚下土地的迷恋是城市人所不能理解的。对于远方的生土,让他们走走看看玩玩可以,但要让他们在那里安家是不可能的。这种思维作为一种文化已经生根,哪怕是农民知识分子,都受到这种文化的强烈影响。风云变迁中的村前“市民”们,正经受着这时空转变过程中带来的精神煎熬。

    在记者发稿时有好消息从惠山区文化遗产局传来消息:经各方努力,村前村核心地带的文物点将妥善保留,如百年钟楼、胡氏公学等;晴雨操场的修复方案已经确定,近期将开始修复;胡雨人墓也将由当地企业家胡杰个人出资十万元予以修复。

推荐阅读:

汕头骑楼

沙溪茶马古道上最后的精神驿站

深入挖掘历史优势资源 打造特色旅游名镇

“叫醒”古民居 包装和宣传是关键

编辑:菩提树
名称朝阳南塔

类别省级文保单位
名称辽宁朝阳惠宁寺

类别省级文保单位
名称山西沁水柳氏民居全景

类别省级文保单位
名称辽宁朝阳万祥寺

类别省级文保单位
名称濒临毁灭的世界十大历史遗迹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江苏高邮古城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梁林故居”被拆背后的文化..
 ·有多少名人故居离我们远去
 ·昆明老街马家大院修缮完成并..
 ·亿元“汉代玉凳”引质疑 收藏..
 ·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思考..
 ·漳州让历史街区成为魅力之窗..
 ·上海民国庭院式民居被拆 立法..
 ·英国人如何保护名人故居
 ·北京居民家中石供桌 竟是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