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之道]“维护后重新使用可一举两得”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解明镜博士分析称,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古建筑保护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因素,因为古建筑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经济价值巨大,同时容积率又低,因此不少商人瞄上了这些经济利益巨大的土地。因为有些古建筑他不是文物,只是保护建筑,类似于去年被拆除的长沙4号公馆就是如此。对于是文物的古建筑只需要按照相关的文物法规来采取措施,基本上都能让文物古建筑得到比较好的保护。
对于古建筑的保存,解明镜博士认为,目前看来开放旅游项目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他举了湖南岳阳张谷英村的例子,旅游开放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一个古建筑群,其自身维护的费用来源也能得到好的解决。比较可惜的就是福州的三坊七巷,最终没能完整的留下,留下的部分建筑并不能完整的表现其历史风韵,让人颇感遗憾。
解明镜认为,未来能够大面积推广的,是古建筑的可持续性的重新使用。类似于北京的有些四合院,将外面完整的面貌留下,内部可以进行一些现代的改造,增加生活设施。这样就可以使用了,“北京还不是有价值不菲的四合院吗,这样也是未来古建筑的出路。”
解明镜介绍,在法国有不少中世纪留下的古建筑,大部分都被维护后重新使用起来,一举两得。
[时评]“拆的是房子,痛的却是文化”
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保护好包括名人故居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近年来,各地文物被毁、遗迹被拆的事件屡见不鲜。据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其中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
冰冷的数字后面是一幢幢百年乃至千年建筑的轰然倒塌,是一页页特殊历史文化信息的无奈沉沦。以名人故居为例,故居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内,除了建筑本身的价值,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厢一院、一书一画莫不含载特殊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后人追索名人风采和时代风貌的重要依凭。任由这些历经风雨淘洗的老房子、老建筑消失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对不起历史先贤,更有愧于后人。
明眼人一看便知,许多地方的所谓“开发保护”,大多是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流毒所至,全国一大批文物建筑、历史遗存被“保护”得面目全非,处处败笔,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尽失。
此次梁、林故居被毁事件,折射出的是资本意志的强横和文保部门的孱弱,而汹汹民意背后不仅是对一幢北京老四合院的伤悼,更是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忧思。包括名人故居在内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气质,是我们走向未来、实现振兴的重要“软实力”,任何一种破坏,都是沉痛的文化之殇。
网友热议
1月26日,建筑师董功发布微博,“听闻钟鼓楼之间地区的四合院即将被拆”。而方振宁的微博发出后,更是引起网友热议,到记者截稿时止,该条微博被转发6000多次,评论500多条。
@深夜走过长安街:城市改造进程中如何保护旧城文化不容忽视,能够代表北京的,不是国贸三期、大裤衩乃至国家大剧院,正是南锣鼓巷这样一砖瓦一门墩里蕴涵的气质。前些年的大张旗鼓式拆迁改造,南锣鼓巷和鼓楼地区已是仅存的古都名片了,作为北京市民,呼吁各方关注,相关方手下留德!请求各种扩散。
@大朵小静的S:以前上学选修过中国建筑,深深被旧建筑的巧妙科学设计和美感所折服,不希望我的下一代以后只能从书中看到这些美好的建筑。
@abbscoms:以后我们该在照片?影像?还是记忆里?寻找老城。
推荐阅读:
阮仪三:历史风貌老建筑也是一种文化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西藏寺庙维修
专家批梁思成故居被拆 斥政府默许地产商搞开发
“寺庙之城”加德满都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