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小波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不同,如今的话语世界仿佛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梁林故居被拆这一事件中,沉默的并不是大多数。而就在舆论一片哗然,媒体、网民的惋惜和愤慨之情犹如滔滔江水,从各个渠道抒发出来之时,真正保持沉默的,只有当事的极少数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沉默,才使得这一清楚得不能再清楚的违规行为,至今依然是个不解之谜。
按照正常逻辑,既然拆除梁林故居早在2009年就已被叫停,而且,梁林故居已经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那所谓的“建设单位”胆从何来,居然会在两年后再次对梁林故居下手?他们是否履行了报批手续?是否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批准?主管部门又是否与文物部门进行了沟通和协商?谁最终做出了拆除梁林故居的决定?谁又应该为梁林故居被拆负责?截至目前,关键部门的关键人物都保持着缄默。除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新概念语汇“维修性拆除”,我们没有得到更多的解释。“建设单位”负责人一句“是否存在‘违规拆除’,公司将持保留意见”,更是让此事疑窦重生。
王小波曾表示“沉默的大多数”“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很显然,在梁林故居被拆事件中保持沉默的人,并不是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说话的人,相反,是一般意义上掌握着话语权的人。我们只能认为,他们不说话,的确是“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至于这些“隐情”,稍微动动脑筋就能猜个七七八八。一方面,梁林故居不拆,整片的商业项目可能就要泡汤。开发商的利益受损不说,有关部门的规划也难以落实。另一方面,虽然梁林故居已被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但是还未被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此时不拆,更待何时?一旦身份被认定,再想拆无疑“难于上青天”。生米煮成熟饭,大不了另找个不碍事的地儿恢复重建。
距离梁林故居被拆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沉默的极少数”依然在保持沉默。他们为什么沉默?他们有没有保持沉默的权利?相信公众自有判断。关于文物保护,我国是有法可依的国家,但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物保护在与商业利益的对抗中为何总处于下风,说到底,还是违法成本太低。梁思成曾经说过,“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没想到今天,他的故居也难逃“皮肉”分离的厄运,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推荐阅读:
真实完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
故居被拆是有关部门失职
文化传统回归引发故居热 专家批重物不重人保护
武夷山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瓷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