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城市不能随心所欲“打造”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孙秀岭 日期:2012-2-17
作为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的指导者、曲阜孔子研究院主要设计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喜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们祝贺吴老,也更应关注人居环境科学,重温吴老对城市建设的忠告,不能让“城市像一个金属器皿任人随心所欲地打造”。
“漠视地域历史文脉的继承,是一种严重的方向性迷失”,是吴老多次强调的重要观点。吴老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一生反对大拆大建,厌烦“打造××名城”的说法,痛陈“好的拆了,烂的更烂,古城毁损,新的凌乱”的不健康城市格局,为一些地方“以剃光头的方式破坏文物建筑、古树名木”而惋惜,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而痛心,期望“日新月异”的“大建设”不要破坏了城市的文脉,留住珍贵的文化记忆。
国家对吴老的奖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视。一座城市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用它的布局结构和建筑风貌,忠实地记录着历史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文特色。那些历尽沧桑的古建筑、名人故居,以自身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历史文化遗存中珍贵的人文资源,成为了城市的历史教科书,成为了城市的文脉。然而,在个别地方,城市在一天天地长高,一天天地变大,一天天地改变模样,而一些文物古迹却被“日新月异”所推倒,一些文化史迹被“维修性拆除”所抹去……无疑,资金和技术,可以使城市变得繁华漂亮,却无法使城市更悠久,也未必让生活更美好,那些无视历史文化的“辞旧迎新”,将古建筑当“地皮”去处理,无异于将传世字画当作纸浆,将商周铜器当作废铜来使用。
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若把城市当作“木乃伊”去保护,当然矛盾重重,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历史文脉的传承,随心所欲地打造所谓的“名城”。吴老主持的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以循序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清除“死亡细胞”,更生“新细胞”,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充分肯定。吴老主持的曲阜孔子研究院设计,让特殊地点的特殊建筑,展现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实践证明,保护历史文化与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并不矛盾,关键要有一种超越利益和激情之上的科学态度,要有传承历史的自觉行动,要用严明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城市的发展步伐。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不能在扩张中失根丢魂。“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城市决策者、城市开发者、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者,应记住吴良镛的忠告,好好掂量一下自己的历史责任,以“诗人的情怀、旅行家的阅历、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严格、历史家的渊博”,少一点官本意识,多一些科学态度,使城市不仅有现代文明,还有历史,有文化,有个性,真正将人居环境理论深入运用于实践之中。
推荐阅读:
用文化来复活一座古镇的生命
郑州每年出资3000万保护文物
民间资本介入苏州市古建保护
暴殄天物海口天后宫无保12年
编辑:菩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