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中山第三次全国文普 新增文物拟挂牌保护
来源:中山商报  日期:2012-2-21

西园

西园

西园闸门牌坊旁边的大红砖是明代的

西园闸门牌坊旁边的大红砖是明代的

孙家井附近居民很少人知道它是文物

孙家井附近居民很少人知道它是文物

此次普查认为西园闸门牌坊的修建时间是明代

此次普查认为西园闸门牌坊的修建时间是明代

    日前,我市公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此次共筛选出不可移动文物558处,其中新发现文物271处。

    昨日,记者走访了部分“新发现文物”所在地,并采访了相关普查单位,发现许多新发现的文物藏于村落小巷,不仅没有标识让人难以寻找,而且附近村民也说不清其来历。文物保护是一项长远工作,普查只是第一步,其后的保护、传播等任重道远。

    普查成果:新发现文物271处

    此次普查从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历时4年。中山市普查队员共跟进了2255条文物线索,对1543个点进行填表登记,最终经市政府公布有不可移动文物558处,其中复查文物点287处,新发现文物点271处。

    古建筑占文物总量三成多

    在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304处,占了文物总数的54.48%;其次是古建筑,占总量的34.41%。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以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居多。分布在各区(镇)的碉楼等近现代建筑物,两类文物点数量分别为108处、69处。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分布在火炬区51处、南朗16处;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则集中分布在火炬区38处,占该小类的55.07%。

    全市新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以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的旧址以及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为多数,新发现的63处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主要分布在火炬区20处、南朗15处、沙溪9处等;新发现的23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集中分布在南朗12处。

    古建筑6成以上是“坛庙祠堂”

    在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古遗址11处、古墓葬33处、古建筑192处、石窟寺及石刻17处。古建筑类文物点中,以坛庙祠堂一类为多数,全市坛庙祠堂类不可移动文物127处,占古建筑总量的66.15%,其中新发现79处,主要分布在南朗镇13处、三乡镇17处和沙溪镇17处等。

    黄圃镇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文物数量较多,类别较齐全,以古建筑为主,分布也相对集中。此次新发现的文物中,黄圃就有许多,一些甚至是宋代和明代的。如明代的鳌山村北极殿(黄圃镇鳌山村兴东上街二十四巷17号旁)、宋代的鳌山村码头遗址(黄圃镇鳌山村兴东上街二十四巷17号旁,2009年公布为市保)、明代的鳌山村石径(黄圃镇鳌山村宋代船舶码头遗址至北约通津牌坊前,2009年公布为市保)。

    南朗留下的“宝贝”最多

    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如同宝贝,散落在全市各镇区,但主要分布在火炬开发区、南朗、三乡、南区、沙溪等区(镇)。其中“宝贝”最多的是南朗,占有文物点总数的21.86%,其次是火炬开发区。

    火炬区、南朗、三乡、南区、沙溪、东区、石岐、大涌、黄圃、小榄等区(镇)基本上为传统的民田区,开发较早,历史沉淀较为丰厚,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石岐从立县以来,即为中山(香山)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火炬开发区、南朗、三乡、南区、沙溪、东区、大涌等区(镇)则为侨乡,近代以来留下了众多的华侨建筑,其中碉楼建筑具有较大的比重。小榄的文物资源近半个世纪以来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损毁,保留下来的文物资源相对不多。

    港口尚未发现文物

    五桂山区为山区,开发较晚,现有居民主要为清中前期迁入的移民后裔,历史较短,文物资源不够丰富。板芙、古镇、坦洲、西区、神湾、阜沙、东凤、横栏、民众、南头、东升、三角、港口等区(镇)的大部分甚至全境为沙田地区,是清代乃至近代才淤积成陆的地区,不少社区(行政村)仅有数十年的定居史,历史沉淀较薄。因此,许多社区(行政村)的文物资源贫乏,仅发现少量的不可移动文物,甚至尚未发现有不可移动文物。

    港口全境均为沙田地区,16世纪开始淤积成陆,19世纪开始才有较多的人居住,大部分社区(行政村)立村仅数十年,不少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有人定居,且所居多为茅屋,文物资源稀薄,至今尚未发现有不可移动文物。

    ■普查经过:文物普查队层层“撒网”找文物,镇、村均有文物“联络员”

    “和其他城市不同,中山由于没有县这一级,而下面的镇区也缺少专业人员,因此我们的文物普查都是由市这一级直接完成的。”此次文物普查队的队员李光先向记者介绍说,普查队的主力来自市博物馆,而线索则来自下面各镇区文化站、各村委会的“联络员”。这些“联络员”并没有正式的官方头衔,他们可能只是对村史、民俗等有一定了解的人。正是通过层层“撒网”,那些看起来年代久远、却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古董们,才最终以白纸黑字的形式登上了此次新发现文物的名录。

    填表、绘图、拍录像记录文物

    经统计,此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文物271处,其中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主要特色。“文物被新发现,不代表它之前没人知道,只不过说明它还没有进入到正式的文物名录而已。”李光先说,平常老百姓所理解的“文物”范围可能更加宽泛,“上年头了,够老,就算文物了”,但“新发现文物”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第二次文物普查而言的,界定比较严谨。

    据李光先介绍,获得线索后,普查队队员就会到现场实地调查,并填写一份详细的表格。在这份表格上,记者看到诸多调查事项,包括使用情况、所有权、类别、统计年代、保存状况、损毁原因等。

    此外,队员们还要对文物绘制简图,拍摄影像资料,必要时还要请省里的专家协助甄别。从2007年到2009年8月,经过专门培训后的普查队队员们,深入24个镇区的各条自然村,跟进了2255条文物的线索。

    然后,又经过了大约两年的时间,队员们完成了各个登记文物的后期资料整理与录入工作。而这近5年时间取得的成果,就是近日公布的包括558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名录。

    ■记者走访:新发现文物隐身小巷人不识

    在此次的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271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只有少数被认定为清代以前。如南朗镇茶西西园闸门(明代)、南朗冲口村的孙家井(明代),以及曾被评为“市保”的鳌山村石径(明代)。

    昨日,记者到南朗镇寻找孙家井和西园闸门,看这两处文物的现状。对于新发现的文物,即使世代居住在周边的村民,也难以讲述其完整的来龙去脉,而文物上面也没有标识提醒来往居民和游客注意保护。

    闸门曾被认为清代修建

    南朗镇茶西村有三个闸门,分别是西园、水松关、朝庚。据此前媒体报道:茶西于元顺帝年间建村,清代中叶人口兴旺,渔农业发展,先后出现富裕人家,居民聚居的中心点筑起围墙兴建了多座闸门。以前流传下来说,茶西村西出口处的西园闸门建于清代中叶。但此次普查,将西闸门的年代推前至明代。

    穿过茶西村的朝庚门,向西走上百米就到西园闸门。这个闸门门框高2.5米、宽1.2米,只有靠近门框的一半用大红砖块砌成,外围已是近现代的小块红砖。不宽的门闸只容两人并肩,门框边的大红砖块棱角,已被磨得成凹下去的球面,其中一块还有很长的裂痕。闸门顶上有石灰脊饰,标有“西园”两个大字。上方还有一个方形的、画上去的大钟。据说,这是民国期间本村一富有人家捐赠安装上去的。门框旁有两块镶嵌的石碑,上面刻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旅港乡亲回乡修路的事。

    画上去的方形大钟、两边外围的近现代小块红砖和两边的石碑,都难以让人相信眼前这小闸门建于明代。记者围着闸门前前后后转了两圈,也没找到更多的相关信息。一位途经此地的老伯说,他也不知道这闸门到底啥时建的,不过村里确实曾来过几位专家。“他们说从门所用的那几块大红砖块的材料,可以推出是明代的。”

    孙家井隐身小巷无标识

    西园闸门的资料网络上有部分介绍,还有一些自助游的游客指南。与其比起来,位于南朗镇的冲口村的孙家井则低调得多,记者只在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书籍中查到相关资料。据史料记载,冲口村明朝初年已有人居住。约至明朝成化年间,有孙姓徙居至此。其后人于清时由涌口迁居翠亨村,属于孙中山的“先世居地”。村内现保留有孙家屋、孙家井等遗迹,附近山地保留有3座孙中山旁系先祖的坟墓。

    “孙家井”的地址在冲口村东堡一巷11号民居门前侧。记者经过冲口西堡村,向一位30多岁的本地村民问路,对方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孙家井”。踩着两条麻石铺的小巷,记者走进东堡村按着门牌地址,在一户人家门前的小巷边上,找到了一口井。

    本以为会是一口大井,或者井上会有一些文字记载,可这口井只能套用一句俗话:走过路过都会错过。

    长宽约七八十厘米的方形井口,井身是宽于井口的圆桶型,井壁上已长了一些绿叶。记者在井的附近没有找到任何装饰雕刻和文字,这就是孙家井吗?问了周边的几户人家,都说这就是孙家井了,虽然周围住的人都以梁姓为主。“孙家井、欧家巷、黎家门牌。”一位梁姓老伯说,这是上一代传下来的说法,至于井的年代,更没人说得清楚。对于这口井被定为文物,老伯有点不信,“要是真的,日后最起码要立块牌子,写上名字与年代,让人知道一下吧。”

    ■普查后续:不少文物随历史进程逐渐消失,抢救利用管理保护仍需给力

    “从这一次文物普查来看,中山的文物总体上保存状况还算好。”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普查的精确度和群众的参与度都比较高,但对于这些文物以后的保护,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墓葬作为社会形制最具体的表现,在文物中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此次普查也发现了古墓葬33处。“中山的墓葬很多是清代甚至晚清的,不能与北方随处可见的汉墓相比,但这对于了解中山本土的历史发展,有它自身独特的意义。”该负责人说,由于中山的近现代进程比较快,而且土地资源少,经过征地、拆迁、修路等,古墓葬消失得比较快。

    实际上,不光是墓葬,其他文物也在各种历史原因中,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像小榄镇,以前人家说有四五百间祠堂,现在可能只剩下10多间了。”李光先说,由于老百姓观念的改变,像祠堂、牌坊、寺庙等的数量都在减少。

    被登记文物将被挂牌

    “罗马非一天建成,文物的保护也是这样。”上述负责人说,普查名录公布后,他们将会进一步完善文物的文字、影像、图纸等资料。预计今年下半年,有关部门将会分期分批对名录上的文物进行挂牌。而牌子上将写有类似“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字样。

    而这看似简单的“挂牌”,实际上也牵扯到不少繁琐复杂的工作。“这房子是我的,你凭什么给我挂牌?”该负责人说,此次公布的文物比较大的一部分是近现代建筑,而这些建筑由于涉及产权问题,政府也很难统一管理。

    据他介绍,如果一栋建筑挂牌了,那么按照规定,主人想搞个内部装修,理论上都要向政府报批。一些人并不想惹这些麻烦。

    “像郑观应故居,本来是一栋比较破旧的房子,政府考虑到它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想对它进行维修保护,但政府足足花了10年,才最终正式拥有房子的管理权。”该负责人说,郑观应故居原来由其族人郑福田看管,政府首先要与他协商,解决他的居住问题,然后要征得郑观应后人的同意,但郑观应后人散居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地,彼此之间联系不多,政府就要找到后人中的主要代表,让他们出具证明,最后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法律程序,才最终取得了郑观应故居的管理权。

    “像德国人,他们就以住在文物的建筑里为荣,他觉得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是一种荣耀,这样才显得有社会地位。”该负责人说,而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关心的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很少有保护文物的自觉性。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一些文物建筑很快被拆掉建成厂房、出租屋等。

    “尽管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人家好的观念,我们就要学。”该负责人还说,文物保护是一个系统问题,以后将会加大宣传,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原则,保护好文物。

推荐阅读:

九江新发现不可动文物3000余处

德兴两村入选省历史文化名村

扬州瘦西湖考古发现琉璃瓦碎片

徐州乾隆行宫改造木结构完成

编辑:菩提树
名称湖北恩施水布垭特色民居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水墨宏村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辽宁兴城文庙

类别省级文保单位
名称日本妙心寺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四川凉山彝家新寨瓦几瓦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沧桑古朴的柳江古镇

类别自然山水园
 ·扬州重宁寺大雄宝殿修复工作..
 ·济宁昔日任城王陵今成“垃圾..
 ·云南昆明官渡古镇重生的启示..
 ·古建“招募”新主 民间“输血..
 ·济南四门塔开始塔顶拆卸维修..
 ·淮安投千万元整改明清古街消..
 ·“保护性迁建”是城建短视与..
 ·广州八百年古村面临“天价拆..
 ·张澜故居保护修缮工作全面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