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成都“人文地理”即将推出“四川佛教石窟”系列专题,迄今为人所知的石窟,几乎全集中在北方,比如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云冈石窟等等。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知名石窟相继衰落,接过中国石窟火种的,则是四川,本系列将从广元千佛崖、巴中南龛、夹江千佛崖、泸县玉蟾山等石窟,梳理佛教从异域到中原,再从中原到四川的路线,为读者展现中国下半部石窟史。
佛教从印度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一路上留下了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从新疆克孜尔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安史之乱后,中国北方知名石窟相继衰弱,中国石窟艺术的去向,一度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2009年盛夏,我发现中国石窟艺术从中原南渡到了安岳,并在这里走向了大足。
石窟造像,从中原走入四川
我来到卧佛沟时,这里没有佛国的安宁,却如同城市的工地一般热闹。村民撬开爬满青苔的青石板,工匠用铁凿与铁锤凿去新石板的棱角,两个光着膀子的汉子抬起百十斤重的石夯。卧佛沟众神的涅槃之梦,在这个闷热的夏日清晨,为一声声清脆的凿石声惊醒。
卧佛沟全长865米,宽约百米,两头窄,中间宽,形如船只,南北两边红色细砂岩壁上,开凿着84窟摩崖造像与15窟佛经,佛像总计有1600余尊之多。卧佛全称“释迦牟尼涅槃图”,涅槃是梵语,意味着脱离生死轮回、成佛的最高境界。卧佛侧卧于山腰上,双目微闭,嘴角微微上翘,给人一种安详、恬静之感。清晨,阳光洒满山沟,其中一抹斜斜地射在卧佛脸庞上,曲眉丰颐,慈祥端庄,俯视着山沟中忙碌的众生。
佛经有云,释迦牟尼涅槃时,“北首右胁卧,双手累双足”。中国释迦牟尼涅槃像,大多遵循佛经记载,奇怪的是,安岳卧佛却是左侧而卧,文物工作者经过测算后认为,如果引经据典,卧佛沟岩壁并不适合开凿庞大的卧佛,工匠因地制宜,这才有了这尊特立独行的卧佛。
卧佛头下,刻有“贞元”二字,贞元是唐德宗李适年号,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走到了它的晚年。而早在安史之乱中,叛军攻占长安,唐玄宗入蜀避难,大唐帝国陷入一场亘古少见的动乱之中,北方、中原诸如龙门等大型石窟相继衰弱,盛唐以后,中原再无大规模石窟造像。
接过中原石窟接力棒的,则是四川。盛唐过后,四川石窟如雨后春笋,出现了广元千佛岩、皇泽寺,巴中南窟、北窟,邛崃石笋山诸多精品。安史之乱中,中原大批官吏、商贾、工匠、诗人、僧侣、画师迁居入蜀,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石窟艺术循着金牛道,经广元、巴中、绵阳,再顺涪江流域经遂宁传入安岳、大足。
除了卧佛院,安岳圆觉洞、千佛寨、上大佛寺、云峰寺部分石窟也出自唐人手笔。学者汪毅在《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一书中提出了安岳石刻兴起的四个条件:其一,安岳地形以浅丘、中丘为主,逶迤的山峦与天然的岩壁,无疑是开凿石窟的绝佳场所;其二,安岳扼守巴蜀咽喉,唐朝名将程咬金驻守于此;其三,安岳物产丰富,官绅与百姓日子过得颇为安乐,有财力进行石窟造像;其四,安岳人崇佛,县内鼎盛时有寺庙百座,很多石窟皆是寺庙集资所为。
石窟从中原入蜀,又从广元、巴中到安岳,在这里,佛最终停下了脚步。
推荐阅读:
天津独乐寺
莆田千年古刹国欢寺亟待保护
中山三溪村能否保留一方“净土”?
瑞士保护文物古建经验的启示
分页:[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