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在宋代时,因四通八达的水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翻看千年前的版图,老佛殿桥、二桥亭桥、金斗桥、洗马桥……这些古桥至今仍在安泰河畔,还有一座据考证可能在宋代就已建的西关水闸,至今还发挥作用。
昨日,福州市政府文化顾问黄启权结合地图册,为我们再现宋代福州的水系图。
黄启权说,当年福州城内的水系分为内河与外河,其中内河水系由唐代罗城护城河发展而来,在城市中心区形成“口”字形的航线。宋外城周边有东湖、西湖与南湖,这些湖与闽江相通,同时也与城内水系相通,因此在城内外水流交汇处设有水闸,起到调蓄水流的作用。根据考证,水闸有12座,沿着东湖、西湖而建。
因为城内水系发达,所以桥也特别多,根据统计,整个宋代福州12个县,共有83座桥。其中福州城内的桥大多沿着安泰河畔而建,根据福建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的《福建省历史地图集》统计,仅沿河就有桥梁25座。
但是随着朝代更迭,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福州内河水系也不断淤积,如今很多桥已经被改建,或消失了。有幸的是,根据地方志,还能找出其中六座至今还能用的桥,此外还有一座水闸(西关闸)和一座水门(井楼门),现在还能看到。
馆驿桥
在通湖路边上的驿里巷口,厚厚的铁板覆盖下,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馆驿桥。
这座桥,旧名车驽桥,根据宋代《三山志》记载,这座桥以前也叫三山驿,因为附近有一个三山驿馆,驿馆配备有“赡夫95名,递夫14名,兜夫40名”,可见规模不小。也可推测这座桥当时的地位不低,是城内重要的桥梁。
西关闸
位于白马路边上的西关闸,在宋代是西湖水与内城水交汇之处。据宋代的《三山志》记载,当时城内的水往西流,经过清远门桥,次板桥、金斗桥,一直到达浦尾。根据《福建省历史地图集》,浦尾所在的位置就是西关闸所在地,在宋代就是作为一座调蓄水流的重要关卡。
虽然现在能见到的,是元代修建的水闸,但至今还是连接安泰河与白马河之间的重要通道,在清淤、调蓄水流方面发挥着作用。
金斗桥
位于现在的文儒坊西段尽头,仓前路上。现在看到的古桥,是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重修的,桥的一头还被铺上了水泥。
这座东西向横跨安泰河的桥,得名于桥下得金一斗的传闻。相传旧时这里聚集着一批家庭式作坊,专门从事制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花市。
推荐阅读:
涉侨未保护历史建筑处境堪忧
扬州古城试水微型“民居客栈”
京西古道之王平古道
北京投巨资重建标志性历史建筑惹争议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