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南江文化村收藏的古建筑
佛堂“古民居苑”一角
年久失修的佛堂田心培德堂
近段时间,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声未了,又出现蒋介石重庆行营被“保护性拆除”……一时间,如何保护文物和古建筑成为社会公众颇为关注的话题。
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义乌在保护古建筑、古民居方面的现状如何?在现实中遭遇了哪些难题?出路何在?这些话题,也成为市民的一个“关注点”——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路在何方?
古建筑的尴尬:年久失修,隐患丛生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600余处。但除了一些已经被划进市级文物保护名单的祠堂、名人故居、古村落外,遗留在民间的各式稀散的古建筑却还面临着被遗弃的尴尬处境。
在苏溪镇蒋宅、上娄、同春、花厅一带,散落着明清后期风格的各式古建筑。记者了解到,由于近年不少农村都规划实施旧村改造和空心村改造,加上有上百年历史的民房都已鲜有人居住,因此散落在农村的古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村中间的那一片老房子都还是有不少人居住的,现在除几个老年人外就没有什么人住了,也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老宅。”上娄村村民陈桂珍说,那群俗称“新屋”的建筑,年代久远,房子的梁柱和木板雕花都相当精致。但由于屋主年纪偏大,缺少保护意识,房屋也没能被划进文物保护范围,因此得不到有效的修缮,甚至还发生过被盗雕花板的事情。
“好像是2007年的时候,八里前山自然村老屋发生了火灾,老房子都被大火给烧掉了。”上娄村老支书蒋孝和说,由于老房子没有人居住,很容易遭风雨电火损毁,也无人会去修缮。
记者了解到,我市还有不少类似的农村古建筑面临年久失修、缺少关注的问题。在义西南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这种情况更为普遍。由于目前还住在古宅中的农村居民,大多是低收入或因病致贫的农村弱势群体,受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只能居住在祖上留下来的古建筑中。依照目前各种补助情况来看,也还不能激发这些居住户对老宅的维修积极性。此外,由于这些住户、业主的保护意识不强,使得老宅的消防安全隐患极大,不少古民居内随意堆放柴草和垃圾,电线老化严重,使用明火无防范措施。这些都成了古建筑保护的致命伤。
旧村改造要与古建筑保护相结合
除了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等因素外,整体农房改造也是古村落、古建筑面临消亡的重要原因。
有关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因城市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少村子面临着全村被拆除的命运,农民住进了与现代城市高层住宅一样的新民居,而祠堂、寺庙也被拆除,集中重建。这种旧村改造,将使除了受国家文物法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外所有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全部消失。
在这一方面,义乌无疑也有令人痛心和遗憾的地方。据悉,去年我市共启动新农村(社区)建设14个村,实施农房改造10870户,竣工8895户。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195个村启动旧村改造,其中104个村实施全拆全建。在改造和重建过程中,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隐藏的还未被列入文保单位的老宅不少已“寿终正寝”了。
保护古建筑,义乌一直在努力
伴随着义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近些年,我市每年均投入500万元以上的专项经费,用于全市范围内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并及时下发《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涉及文物保护用地、保护经费、产权置换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与此同时,我市文保和农办等部门也一直在努力。在2004年的时候,就对旧村改造中可能遇到的老宅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使老宅与一般房屋拆迁区分对待,分别登记。农办建设科鲍科长说,农房改造需要考虑当地的风俗人情,考虑当地的建筑历史和特色,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对具有文保价值的建筑应保护、开发和利用。“2009年我市曾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将修复古祠堂、古民居列入专项补助项目,补助金额每村5万元至10万元不等。”鲍科长说。
去年底,我市出炉了《义乌市紫线规划》评审稿。城市紫线是指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优秀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鲍科长说,划定这些保护范围,是避免在城乡建设中受到破坏。这个“城市紫线”一旦划定,拆除紫线内的建筑物、挖掘开发利用紫线内的土地等建设活动,都需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能随意展开建设活动。
实例:佛堂“古民居苑”重拾古宅文化碎片
3月初,天气依然有些寒冷,但佛堂“古民居苑”工地上却热火朝天。工人们干活嬉笑的声音,木工敲打物件的声音,参观者对眼前景观的评叹声,回荡在初春阴雨绵绵的上空。这是记者在由政府出地、民间出资开发的“古民居苑”一期工地上的所见所闻。
“古民居苑”是佛堂古镇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共分两期,第一期占地90亩,由35栋古民居组成。第二期预报名工作也已在今年元月期间完成。它的落成,将为定位为完整、立体、多彩的佛堂古镇“清商埠图”,添上一道钟灵毓秀的笔墨。
在工地边上远远望去,工地建筑已初具古代集镇模样。“目前还没有连成片,各房子之间的泥路也还没有改善,不过现在看起来已有个大概的样子了。”在王宅古建筑群修缮安置区工作的施先生说,去年开始,很多从江西等地买来的老房子已经搬迁到这里重新修建,重建时把外面买来的老房子木板、楼层都搭进去。“每栋房子都有一个老板,他们对这些老房子很有兴趣。”工地建筑工人王先生说。
“积极创造条件,抢救和保护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破坏和濒临毁灭的古建筑,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异地迁建一批古建筑,实行永久保护,以展示传统建筑魅力和风土人情,延续和弘扬民族文化。”“古民居苑”项目有关负责人称,为推进“古民居苑”的开发和建设,佛堂镇还专门推出了《义乌市佛堂古民居苑古建筑迁建保护暂行办法》。
据了解,像佛堂“古民居苑”项目就是对修缮和重新安置的老房和古建筑予以多元化运作,让外迁居民和其他使用人,腾空古民居,实施修缮保护。搬迁、修复后的古民居,实施主体可以以自营、出租、转让等方式处置使用权和所有权。
推荐阅读:
千年寺院之城 加德满都
太湖县一清朝古建筑面临拆除
会理叫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福建潘厝古民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