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众多先贤的智慧之果、民间遗留的千古遗风,至今仍散发着余韵幽香。
有资料表明,迄今为止,我市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600余处,先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市级文物保护点300余处,另有国家、省级历史文化村镇各1处。这些宝贵的遗产,见证了义乌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映射了义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也足以构成一个个无法磨灭的城市记忆。
近年些,虽然政府投入的文物保护经费逐步增加,但相对于全市不可移动文物量大面广的局面,单凭政府资金来修缮和保护,仍是捉襟见肘,加之全市文物建筑轮修周期太长,困难显而易见。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也日趋窘迫,一些有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岌岌可危,亟待保护。这其中包括古建筑年久失修致使整体性毁灭;因风雨侵蚀导致倒塌,加快消亡;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大肆盗掘牛腿、雀替等建筑构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毁坏至极,便意味着千百年来世代传承的厚重历史的中断,文化积淀的消失,这种巨大的精神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如何妥善处理好城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别让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消逝在我们的视野中,快来抢救义乌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吧!”在记者走访过程中,市文物部门的同志纷纷提出抢救性保护对策:对优秀建筑按保护级别,进行立碑或挂牌保护;加强与所在村的联系,吸收素质好的村民为业余文保员,构建基层保护网络;为价值较高的文物建筑,安装视频监控探头,并与当地派出所110联网,防止建筑构件被盗。
古建筑的保护修缮,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但更重要的是要鼓励社会关注和参与。我们借此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关注文物和古建筑保护工作,齐心协力,弘扬并传承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推荐阅读:
投资数亿历时7年荔波建成环形仿古街
城市化进程中 古建筑保护路在何方
千年寺院之城 加德满都
太湖县一清朝古建筑面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