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宣布将投入巨资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原址复建6处北京城标志性建筑,恢复北京原有的“凸”字形城郭。但消息也引发了社会上的争议,有文物专家认为,当前文物保护比文物重建更加紧迫。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北京市今后每年计划投入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经费10亿元,从数额上看,10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
“内九外七皇城四”,城门和城墙曾是老北京城最显著的标志,更勾勒出北京城典型的“凸”字形城郭。史料记载,北京的“凸”字形城郭形成于明朝嘉靖时期。1553年,嘉靖帝下令兴工修筑外城,当时明廷财政拮据,大臣严嵩到工地巡视后提出应先筑南面城墙,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于是,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便“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形成了北京的“凸”字形城郭。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因交通等方面的需要,北京市对明清城墙进行了拆除,造成了历史遗憾。”孔繁峙说,正是为了弥补这一历史缺憾,文物部门提出按照原来的建筑形制,在北京外城西南角楼、永定门箭楼及瓮城等6个地点复建标志性建筑,恢复“凸”字形骨架。
消息一出,各界的争议声扑面而来——为何又要花巨资在故地新建“伪文物”?“亡羊补牢”重建新城楼能否再找回原来的韵味?
针对文物部门的“大手笔”,有网友评论说:一年10亿元的大手笔确实让人“肝疼”,值吗?有点银子把仅剩下的老房子都看护好了,比什么都强。也有网友从专业角度指出,仿造的建筑,工艺再好也只能是“仿”的,而不能算真文物。另一位网友在微博中表示:500年后,我们的后人也会把现在的北京城当做文物,并会加以说明——重建标志性建筑为“仿明朝建造”。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每年计划投入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经费10亿元,表明了北京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心与力度。在分配上将兼顾保护与重建,10亿元并非全部用于标志性建筑的复建,还将投入到“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现有六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
北京市文物局针对舆论质疑,目前已在官方网站设立了“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复建工程民意调查”,广泛征求网友意见。
记者登录网站后发现,调查问卷只有两个问题,其中一条是“您如何看待以上介绍的工程”,另一条是请网友对复建工程提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记者在投票后发现,与不少网络调查不同的是,投票结果显示为灰色,投票人无法查看结果。
记者在问询北京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后得知,此次调查是北京市文物局委托一家网站发起的。据这位工作人员透露,截至2月28日中午的投票结果是:有47.1%的人支持复建或修缮,认为将“有助于恢复老北京风貌”;27.9%的人认为复建意义不大,“即便复建,也只是徒有其形”;另有25%的人认为与个人没有关系,复不复建都无所谓。至于投票结果会否最终影响决策,该工作人员表示不知情。
“文物拆掉了就是拆掉了,是永远恢复不了的。”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表示,北京市文物部门此次提出重建,本身不属于文物保护和恢复工程。按照文物法要求,不可移动文物已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如果为了恢复北京城原有的“凸”字形城郭,依据旧有的形制选择性地复建一些地标是可以的,但必须明确其不是文物。
谢辰生说,与现有文物保护相比,文物重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低一些。“我不反对在搞好保护的前提下,做一些标志性建筑的重建,但就文物工作而言,保护永远处于第一位。”
推荐阅读:
昆曲的发源地 千灯古镇
拉萨八廓街古建大院现状调查
让新民居成为岭南新民居建设的无声代言人
广东一文保单位满目疮痍亟待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