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上湘村一居民因使用电暖炉不慎引发火灾,造成41栋木房子被焚毁,191名群众直接受灾。而这,已是通道县侗寨一个月内发生的第三起火灾——2月13日,通道独坡乡骆团村、新丰村发生大火,烧毁了70余栋房屋,受灾500余人;3月1日,通道陇城镇陇城村一房屋起火,烧毁房屋2栋,4户人家受灾。
在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正联合将侗寨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当口,湖南通道侗寨频发的大火,无疑令人关注和痛惜。虽然,通道有关方面声称,发生火灾的地方均不在申遗的村寨范围,但无论如何,局部的受损势必使侗寨整体蒙尘,也使人们对侗寨文化的安全产生隐忧。
侗族人习惯“聚族而居”,因此,侗寨的房屋鳞次栉比,几无防火分区。加之房子的木质结构,使得一旦有火灾,必成“火烧连营”之势。其实,不只是侗寨,很多苗寨也是如此。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寨,在2000年至2008年间,平均每年发生10起火灾。这些地方的人们形容自己是“睡在柴火上”,火灾成为很多人家挥之不去的梦魇。
作为民族的审美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产物,侗寨依山傍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古朴恬淡的美,如这次发生火灾的上湘村,就是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拍摄地,曾向世人展示过其遗世独立之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传统民居在用电取暖、采光通风以及卫生等方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居住要求。因为使用现代化电器就引发一场火灾的,屡见不鲜。美丽的传统民居真的不适宜居住了吗?作为文化遗产,又该如何保护它们?
其实,为了将侗寨申遗,湘、黔、桂三省区在一些侗寨推行了防火改造工程,如对老化电路进行改造,建立消防池,将百姓的火灶进行迁移,在村里成立消防安全机构等,这些措施都有效缓解了侗寨的消防危机。但是,由于改造的工程量大、所需资金多,绝大部分村寨并未纳入改造范畴。如通道县的222个大寨,只有近百个寨子完成改造,而发生火灾的几个村寨,都属于未改造之列。
诚然,有些寨子的房子密集,住户多,改造殊为不易。但有关部门如抱着“纳入申遗区的就先改造”或“具有典型侗寨特征的,有旅游价值的就改造”等思想,那么,不但不利于侗寨文化的整体存续,对那些居住在“非典型”侗寨中的居民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有关部门应该拿出勇气和魄力来,对所有侗寨的改造进行全盘和长远的规划。
火灾发生后,侗寨的重建也引人关注。有的村民愿意建防火性能强的砖瓦房,有的村民愿意保留世代相传的吊脚楼,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如果村子里在一片吊脚楼中突起几栋水泥屋,不但扎眼难看,而且破坏了整个村寨的天际线。有专家指出,如果能保持吊脚楼传统的木质外观不变,在内部结构和装饰上下些功夫,如内层使用红砖等,就能较好地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侗寨的火灾隐患,将这一美丽的民居样式延续下去,需要多管齐下。消防水平和消防意识的提高,人性化的民居改造,新材料的推广使用,都是其中的应有之义。而最根本的,是让侗族人乐居其中,自觉主动地保护好本民族的建筑。
推荐阅读:
甘肃平凉城延恩寺塔开工维固
宿州省重点文物“林探花府”坍塌严重 修缮搁浅
丹东海底深藏明代沉船 今夏有望揭开神秘面纱
“九连城遗址”遭风沙侵蚀面临消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