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旧州镇凤门村始建于明代,村民盼望建设文明生态村,开发古文化、古井、石马槽、古牌坊、古墓碑亭,冷泉、小桥流水、田园风光,这些极具特色的元素,在风光秀美的凤门村中应有尽有。凤门村位于海口琼山区旧州镇北部的南渡江边,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在如今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时,凤门村的村民盼望有关部门能够帮助他们开发该村的古文化,把该村打造成一个特色的古村文化旅游项目。
凤门村距今有600年历史
凤门村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小村,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特征,目前全村有20多户200余人。村前的北君溪汇水流入南渡江。据村民说,原来的北君溪两岸长着茂密的灌木,溪岸边有肥沃的良田,水田两侧的高坡上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林,早晚有各种鸟群栖息在林中。村民出门就可以看见鸟群在枝头鸣叫,在树顶上翩跹飞舞。古时人称鸟为凤,“凤门村”因此得名。
凤门村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任琼州知府的黄重、任琼州府教授的黄河明从福建渡海来琼。据称黄重为官廉明公正,两袖清风,深受百姓拥戴,于永乐三十年殉职于琼州任上。黄河明任琼州府教授,倾心传播中原文化,三餐粗茶淡饭耕耘儒园,定居琼州府琼山县麻钗图凤门村。
古村庄风光秀丽人才辈出
昨日,凤门村古祠堂中热闹非凡,村民们欢聚一堂,参加“渡琼入村安居600年活动”。“暮集归林歇,晨分绕树啼。开门见凤舞,村口戏溪池。”凤门村口的这首由文化名人黄诏在546年前所作的一首儿歌,是凤门村村民悠然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目前,凤门村保存着不少古迹。
记者在凤门村看到,这座古村被绿色环绕。走进凤门村,村头有一口用长约40厘米、厚约30厘米的石板垒砌而成的古方井,井口长满了青苔,井水清澈映影,依稀可见小鱼在井中游动。村中德高望重的黄兴义老先生介绍,此井约有600年的历史。黄兴义告诉记者,凤门村历来人才辈出,非常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村里的人口不多,但已经出了20余名大学生。
顺着古井旁的一条羊肠小道,顺地势而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半钮泉池,村民称之为冷泉。该泉池水冬暖夏凉,冬天泉水的水温在25度左右,是供村民沐浴和生活使用的“瑶池”。站在冷泉边远眺,凤门村的石码头和小桥等尽收眼底。在北君溪附近有一块高地,高地上有一座古典、幽雅的墓碑亭,墓碑亭为全石建筑,是村民为600年前渡琼入村的先人黄河明修建的。
村民盼望规划开发古文化
在凤门村原村口,多条断裂的石条杂陈在乱草中,一块长条形、刻写着“鸣阳”两个大字的牌坊断成三截倒在荒草中,几名村民正给石条上的“鸣阳”二字重新描红。黄老介绍,这就是546年前为黄诏立的古牌坊。这座牌坊曾经是一道让村民倍感荣耀的风景。遗憾的是,该牌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推毁了。
黄兴义说,现在村里的卫生环境还有待整治,村民们都盼望把凤门村建成一个自然和人文结合的文明生态村;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对凤门村进行科学规划,修复村里的毁损文物,开发利用该村的古文化和秀丽风光,让村民们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海口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钱汉堂说,凤门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从古至今重视科教,人才辈出,并且山水很美。
记者获悉,凤门村已被纳入旧州镇古文化旅游项目中。“凤门村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山美水美,利于开发。”该项目负责人黄进全表示,旧州镇古文化旅游项目将以凤门村作为项目起点进行开发,注入新的文化理念。
推荐阅读:
上清古镇:“苏醒美人”巧梳妆
富池古镇“三月三庙会”入选省非遗
安庆一乾隆年间古民居或被拆
山西大同:重焕生机的大同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