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家巷小学内的萧秀墓石刻
散落乡野的萧恢墓石刻
“有的蜗居在大棚里,有的置身于荒野中……”前几天,一条网帖火了,内容所指的是令许多南京人引以为豪的南朝石刻。发帖者说,这些古迹有的蜗居在大棚里,有的则直接暴露在田野间,为何同为南朝石刻“待遇”却不同?
同为石刻,“待遇”差不少
发帖者称,前段时间,他和友人一起来到位于栖霞区内的几处南朝石刻拍照,发现有的石刻在学校里,有的在公园里,有的甚至出现在乡间田野里,“这样的保护措施是不是太简单了?”
记者来到甘家巷小学。走进校门,安放在学生通道两侧的石刻映入眼帘,共有4对8件石刻,上面架着一个近10米高的大棚。门卫介绍,这里面的石刻全部是萧秀墓的,为了保护石刻,老师和学生一般都是不允许进入的,也不会接触到石刻。
在甘家巷西侧的一个公园内,两只萧恢墓的石辟邪则是露天保存的。由于体型高大,远远望去十分显眼。而附近的永宁陵石刻直接置身于乡野间。这两处石刻与萧秀墓的相比,“待遇”的确差了不少。
文物部门:大棚保护是个试点
南京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萧秀墓是南朝石刻中遗存最丰富、规模最完整的一处,所以他们直接在石刻群原址上方架起了大棚,将它们集中保护起来,而且在此过程中没有人为移动过。这样一来,可以有效保护石刻免受酸雨和其他天气变化的影响。但大棚会对石刻的观瞻效果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只是个试点,这种保护方法未必适用于其他石刻。比如由于体积太大,与之几百米之隔的萧恢墓石刻就不一定适用这种方法。
那么,为何很多石刻会散落在田野间呢?“这并不奇怪。”文物部门解释称,南京的南朝石刻主要集中在江宁和栖霞两个区,它们本身相当于这些墓地的地标,所处位置自然就在城郊。随着城市的发展,后人在石刻周围建立新的建筑,所以不同石刻所处的环境才会有所不同。
其实,在石刻的保护问题上,文物部门也很纠结。从石刻艺术的角度出发,将这些石刻集中保护起来,使其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有利于保护工作。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石刻本身就是墓地形制的一部分,假如将它们搬走,其历史意义就消失了。各方专家在保护方法上莫衷一是,这也是大棚保护这种模式没有全面推开的原因之一。
目前,文物部门设想将一些历史价值珍贵的石刻集中保存起来,然后在其原址放上复制品。但这种方法是否适用,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文物部门仍在摸索中。
推荐阅读:
冯骥才:文化遗产一旦申遗成功就没人管了
佛山的根“伤重”何时抢修仍未知
新造镇以人为本打造番禺名村
阮仪三疾呼古城抢救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