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王庙已成大杂院,居民在此晾晒被褥
“北京城依水而建,依水而兴。水指的就是永定河,她是北京的母亲河。”市政协委员、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与永定河打了多年交道,对她充满了感情。张彤表示,永定河多年的变迁,反映着人们对水、对自然认识的过程,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迹,建议建设“水”文化博物馆,推动这些水利遗产的保护工作。
记者探访:古庙已成杂院
永定河伴随着北京的成长与发展,在漫长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如今这些水利文物散布在蜿蜒干涸的河道周边。近日,记者随同永定河管理处专家一起,探访了几处保存较为完好的遗址。
岱王庙就在卢沟桥西侧,被宛平社区大量民居包围,若不是水利专家引导,找到它真要费一番工夫。北京永定河管理处副总工程师龚秀英和工程师邱崇禄已经不止一次到岱王庙考察。龚秀英告诉记者,永定河曾经“野性难驯”,造成沿岸大量人员财产损失。光绪年间先后在卢沟桥西建减水坝、金刚墙、石墩钢梁木板桥,三项工程的顺利完工后,数十州县不再受淹,是一件可喜可贺的盛事,清政府特意在卢沟桥西建起岱王庙以示表彰。
记者看到,岱王庙山门基本保存完好,为两层结构,下面有一道石券门。邱崇禄告诉记者,山门的二层原为戏楼,平面呈T字形布局,这在我国庙宇中并不多见。如今戏楼上的窗户已经破损,一些瓦片已经脱落。
走进岱王庙,看到的就是一个大杂院。原来的大殿基本已经拆除,院子里挤满了自建房。但偶尔还可以见到当年的一段老墙。在岱王庙住了50多年的燕大爷告诉记者,这里住了30多户人家,他刚搬来时大殿还在,里面还供着佛像,后来逐渐被毁坏。
燕大爷家的煤棚里还保存着岱王庙的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庙宇的身世。“大院改造时这块儿石头没人要,我就和儿子把它抬进煤棚留下来。”燕大爷说,他觉得这块石碑有它的历史价值,不该遗弃。当年院子里本有对称的两块石碑,另一块已经被居民埋在地下当地基了。
大坝变身桥墩
岱王庙往西就是减水坝、金刚墙和石墩钢梁木板桥遗址。现在原址上已经架起了水泥桥,桥上是柏油路面。而水泥桥的基础就是当年的减水坝。
“你看当年的大坝多坚固,100多年了依然丝毫未损。”邱崇禄指着桥下依稀可见的长条石水坝颇为感慨。他告诉记者,减水坝工程是为分泄永定河洪水而建,与卢沟桥成东西一条直线。工程由中、法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勘察设计。
龚秀英告诉记者,永定河河道两侧类似水利设施遗迹还有很多,其中最为壮观的一处是金门闸,位于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目前归属河北省管辖。
据资料记载,金门闸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其作用为引莽牛河水入永定河借清刷浑。后因河底淤滞,高于莽牛河,原闸被废弃。乾隆三年(1738)移建减水石坝于今之位置,宣统元年(1909)又重建金门闸,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龚秀英在探访之后表示,金门闸遗址如今置身荒野,保存现状堪忧。
据龚秀英介绍,永定河上还有一处著名的遗迹北惠济庙,现仅存碑亭,遗址在石景山首钢厂区内。据了解,目前首钢总公司有意恢复该处庙宇。
专家呼吁:尽快实施保护
北京永定河管理处工程师邱崇禄谈到岱王庙时表示,这处水利文物不仅仅是一处文化古迹,同时也是一处抗日战争的纪念地。据其考证,卢沟桥事变后,29军一连官兵就驻扎在岱王庙。
另外邱崇禄了解到,清末时,岱王庙已经被改建成学校。民国时期是京兆师范学校,儿童教育家孙敬修曾在1916年考入这所学校。他认为,像岱王庙这样的水利文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信息,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应该尽快加以保护。
原北京市水利局副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刘延恺为水利文物保护奔走多年。据刘延恺介绍,在永定河水文化考察过程中,已经找到了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戾陵堰和车厢渠的遗迹位置,它们始建于曹魏时期,距今1700多年。另外还有求贤灰坝、记录水位的古代水志等历史遗迹。不论从水利研究还是文物保护方面,这些古代水利工程遗址都有重要价值。
让刘延恺忧虑的是,目前一些水利文物处于水利部门和文物部门管辖的夹缝中,结果变成了无人监管。对此刘延恺呼吁,在恢复永定河水环境、开发水岸经济的同时,应加强对水利文物的保护。
部门说法:保护工作需要过程
刘延恺透露,水利部已经提出加大水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要求,但具体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希望对水利文物实施保护越快越好。”
记者在北京市文物局网站查询发现,永定河周边的大王庙、水尺等水利文化遗迹已被纳入市区文物保护单位,但岱王庙、减水坝仍然榜上无名。
丰台区文委文物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岱王庙属于丰台区暂保文物,已经了解到目前的一些状况,正在研究保护办法。
岱王庙院内居民向记者反映,现在时常有专家学者或文物部门人员到岱王庙考察,并摄像记录,但保护措施却迟迟没有实施。龚秀英等水利专家表示,将文物腾退修复是最好的保护办法,但目前院内住户众多,腾退难度不小,当务之急是对山门等保存较好的古建进行抢修。
委员建议:建博物馆推动保护
作为水利工作者,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与永定河打了多年的交道。她指出,永定河在自然、人文、水资源等各方面都沉淀着深厚的文化。
在做首钢工业区规划时,张彤负责其中永定河的水资源规划,其间收集整理了大量水利文化遗迹资料,包括三家店龙王庙、铁锚寺、龙泉务古瓷窑等一系列和永定河相关的文化遗产。
张彤表示,永定河开发利用的历史,实际承载着人类活动与自然界关系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这些阶段包含了人们对水认识的各个过程。永定河从有水到无水,也反映了城市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教训。从生态角度来讲,永定河从一种健康的生态系统,到生态失衡,甚至退化,几至荒漠化。再到目前付出极大代价进行修复,都反映出人们对水的认识过程。从畏惧自然,到改造自然甚至要战胜自然,到目前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张彤认为,永定河是反映北京地区人与自然问题最典型的代表。而大量水利文物遗迹见证着这些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保存和价值。她建议,应在永定河附近建设“水”文化博物馆,不仅要将各种水利文物的实物或资料纳入其中,还要关注水利工程,污水治理再生利用等。把博物馆建成素质教育基地,既带动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又要潜移默化地向市民传递敬畏自然,人水和谐的理念。
推荐阅读:
武平中山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启动
古韵新华街保留完整川南民居
兰州白塔山公园今年将复建地藏寺
福建泉州百岁泮宫将“修旧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