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老夫妻放弃退休后的休闲生活,10年间跋涉于太行山脉,用镜头将晋城的38处古村落、48座古寺庙及上党地区200多座古戏台等散落于太行山间的独特古建文化,完整地呈现给世人。今年清明节期间,著名学者、作家冯骥才前往晋城市的郭峪、皇城相府、上庄等村庄,对当地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进行了考察。冯老此行,与晋城一对夫妇所写的一部书有关。原来,早在2005年,在看到晋城的阎法宝、程画梅夫妇汇集8万多字600多幅照片的《走近太行古村落》一书后,冯骥才就有了到晋城看看书中古村落的想法。7年之后,冯骥才终于如愿以偿。
5年寻遍晋城古村古寺
“动了拍摄古村落的念头,纯属偶然!”2000年秋,在晋城市某机关工作的阎法宝陪妻子程画梅去浙江楠溪江摄影拍片,顺便参观了附近的一座古村落芙蓉村。程画梅1970年从省艺校美术班毕业后,到晋城市委从事摄影工作。看到芙蓉村的游客络绎不绝,联想到晋城有那么多珍贵的古村落,夫妇俩不禁感慨万千,冒出拍摄晋城古村落的念头。当时由于两人工作繁忙,拍摄计划暂时搁浅。
2002年,阎法宝、程画梅同时退休。此时,程画梅担任晋城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当年秋季,古村落的拍摄工作开始了。
起初列出拍摄的古村落只有12座。每天清晨,阎法宝、程画梅夫妇收拾好行囊,带着几十斤重的设备上路。拍摄工作艰难,文字搜集工作也不轻松。“有的古村落连‘身份’都没有。”由于史料缺乏,许多古村落的历史都是阎法宝通过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汇集而成的。
拍摄古村落的消息在晋城不胫而走,最初计划的12座古村落还没拍完,许多热心人又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当初的12座又增至36座,这一拍就花去了两年多的时间。
2005年5月,《走近太行古村落》出版,在晋城,系统地将古村落集结成册尚属首次,该书也引起社会各界和读者的关注、共鸣。
“《走近太行古村落》中的图片,是从千余幅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在编写古村落书稿时,程画梅对未能入书的古寺庙照片难以割舍。“古寺庙的建筑、雕塑、绘画、琉璃饰品等,虽经千百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但在残破和苍凉中仍透射出古雅、壮美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强烈的责任感,让夫妻二人产生了出版古寺庙专集的念头。当年夏天,59岁的程画梅又奔波在太行山的乡间村头、荒山野岭中。考虑到野外拍片需要交通工具,陪妻子外出拍摄的间隙,59岁的阎法宝又考取了驾照,从此成为妻子的专职司机。
两人原以为,只要在之前已拍摄、整理的寺庙资料基础上,再补充一些“国保”单位就可完成古寺庙的拍摄。不承想,散落在太行山上的座座古寺庙,像熟悉而陌生的古典丛书,让二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48座古寺庙,一拍就又是两年时间。
2007年8月22日,中英文对照的《走近太行古村落》《寻踪太行古寺庙》同时出版。“老两口真有先见之明啊!两年前拍摄的古寺庙,如今都成‘国宝’了!”今天,在翻阅精美图书之时,许多专家学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行程16000公里探访古戏台
两套“古”书出版后,本以为老两口要“歇歇”的亲朋好友却发现,年过六旬的程画梅夫妇依然忙碌。今年4月9日,随着《上党古戏台》的出版,二人忙碌3年的谜底揭开了。
在戏曲较为发达的晋东南一带,村村都有庙,一庙一戏台。在拍摄古村古寺过程中,二人时常被散落在乡村田间地头的古戏台吸引。“晋城古戏台无论创建年代还是存量,均为全国之最。国内现存最早的古戏台就是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盛名远扬的明清古戏台有‘礼乐楼’‘古庆云’‘声远楼’‘霓羽楼’……”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上党地区遗存着大量金元至明清的古戏台。但晋城市到底有多少古戏台,还没有准确的数字。阎法宝随后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晋城市几位戏曲界老前辈曾历经数年,专门对散落在晋城乃至整个上党地区的古戏台进行过考察,当时上党地区的古戏台有2000多座。近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2000多座古戏台如今是什么状况?现存数量几何?夫妻二人心里没底。与拍摄古村古寺不同,上党古戏台的拍摄和考察涉及晋城、长治两地,地域之广、牵涉面之大,拍摄难度可想而知。
2008年,这对62岁的伉俪又动身了。“3年来,我俩在晋城长治两地去了100多个乡镇、500多个村庄。”老阎三言两语将3年多的拍摄历程概括,“行程16000多公里,拍摄记录了上自金元下至明清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200多座古戏台。”
“动手还是有些晚了!”拍摄中目睹的情形,超乎了二人对古戏台现状的想象。去年8月,按照计划,二人前往沁水县姚家河龙王寺元代舞楼遗址。据村民讲,这座戏台位于村西南3.5公里的大山深处,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没熟人带路几乎找不到。”尽管进山时早有心理准备,但路途的艰险还是让夫妻俩吃尽苦头。顶着烈日,踩着泥泞的山路,两人在茂密的树林、荆棘灌木丛中艰难穿行,3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但眼前的情景让二人愣住了:寺院殿宇仅存残垣断壁,戏台遗址前灌木丛生,台基上的八根石柱仅剩五根。“走了那么远的山路,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站在废墟前,两位老人万分伤感。
“出版《上党古戏台》,就是想唤醒对古戏台的保护意识。”画册终于出版了,可夫妇俩却有着太多的遗憾:时隔不到30年,2000多座古戏台就以惊人的速度消失。“除部分保存完好外,绝大部分已残破、改建、坍塌。”
拍摄过程中,有一件事让夫妇俩一直深深自责。去年3月12日,原计划去阳城县东冶镇拍独泉寺,因临时有事没去成。没想到,两天后,在一场大风中,独泉寺的大殿和戏台全部倒塌。后来,老阎与女儿去独泉寺,拍回来的照片全是断壁残垣。为将曾经的历史留给后人,夫妇俩将残破的古戏台遗址也收录书中。
古建筑专家两次专门作序
“这一对退休多年的老夫妻,跋山涉水,辛苦寻觅历史的足迹,所为何来?无非是为了爱,爱先人,爱先人们的创造。为什么尊崇先人们的创造?为感恩,为永远的后代。”这是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为《上党古戏台》一书撰写的序言。
2006年10月,正在高平良户村拍摄的程画梅夫妇与一位老者不期而遇,他就是长期从事中国乡土建筑调查的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当时,程画梅将一本《走近太行古村落》送到教授手中。没过多久,程画梅又接到陈教授的索书请求。原来,陈教授回京后,刚翻看《走近太行古村落》数页,就被前来拜访的英国朋友拿走。
2007年,程画梅夫妇再版《走近太行古村落》。为使该书再版发行渠道拓宽,首次对书内文字进行中英文对照。“既然有了写书的人,一定会有懂书的人,我满心欢喜。”闻讯再版的陈志华欣然为《走近太行古村落》撰写序言。4000多字的序言开头,就是“赶快科学地抢救保护晋城市的乡土建筑”的呐喊。
去年初春,年过八旬的陈志华收到程画梅夫妇寄来的《上党古戏台》书样后,再次为书作序。斟酌再三,他将1500字的序言题目敲定为:不为什么,只为了爱!
推荐阅读:
济宁曲阜孔府西路古建筑群重新开放
杭州滨江一晚清老宅26万起拍
古建筑不在了 传承也就断了
南京地铁3号线出口遇上绿柳居 能否为文化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