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来就有寻根情结,那么繁衍生息在南粤大地上的人们,他们的根在哪里?
在离韶关南雄市区9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古巷,名为珠玑。巷子说不上长,更称不上宏大,但是,这里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港澳地区广大居民和众多海外华人的祖居地。
从广州驱车经京港澳高速再转赣韶高速,4个多小时后,车行至珠玑古巷大门口。路牌显示,这里是沙水村。据景区导游介绍,珠玑巷原名“敬宗巷”。据传唐敬宗宝历年间,在敬宗巷内有一位孝义门人名叫张昌,他一家大小相亲相敬,并且七世同堂。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孝义,特赐给他“珠玑绦环”。而为了避“敬宗庙”之讳,就将原来的那条巷改名为“珠玑巷”。还有另一种说法:南宋时期,中原开封祥符等地有许多官员为了躲避元人而纷纷南迁,在南雄这个地方住了下来。因为“祥符”这个地方有条“珠玑巷”,逃到南方来的中原人为怀念故里,因而将原来的“敬宗庙”改为“珠玑巷”。珠玑巷的住户后来又再南迁到了珠江三角洲的广大地区,他们便都成了广东许多族人的祖先。
珠玑巷里有故事
进珠玑巷首先要经过驷马桥,据介绍,该桥始建于宋嘉定九年,也就是公元的1216年,桥全长13.8米,宽5.4米,是单拱砖混结构。而其后的珠玑巷的硅门牌坊则建成于1995年10月,石材全部取于珠玑巷附近。牌坊前方两座巨型雕塑是珠玑人南迁的群像。
导游告诉我,现在我所看到的珠玑巷,是广东省仅存的宋代古巷和古道。小巷全长1500多米,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路面宽4米多,是一条全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古驿道。道路两旁,民宅、宗祠、店铺、古楼、古塔、古榕遍布。小巷目前尚存有北门楼、中门楼、南门楼和元代的石塔各一座,还有池塘和小河。两旁夹道延伸的是众多的民宅与祠堂。巷内现有居民居住,民俗淳厚,犹存古风。一条古驿道穿巷而过,巷内的南、中、北三座门楼均为清初时期的建筑。
从巷口漫步走入没多远,不宽的石街前方有座亭,亭内一座古代石塔吸引了我的目光。景区资料介绍,这是座元代塔,名叫“贵妃塔”,建于公元1350年。石塔呈平面八角形,七层,实心,全塔共用17块红色砂质岩雕刻后垒叠而成。石塔通高3.36米,基座直径1.2米,高0.24米。第1至第4层为莲花座,上有八角柱体,柱体上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字。胡妃塔造型奇特,雕刻粗放,佛像栩栩如生,具有元朝石塔特点,是广东省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古石塔。目前,胡妃塔已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下方是一口古井,传说是当年胡贵妃投井自尽的地方。说起这胡妃,史料记载确有一段悲情记载。公元1272年的8月,宋朝度宗皇帝到景灵宫祭祀先皇之后,恰逢大雨。当朝宰相贾似道劝皇帝等雨后再由他用大辂车接回宫。但是胡贵妃的哥哥胡显祖已准备了一辆叫逍遥辇的小车把皇帝接走了,贾似道大怒,竟以“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为借口,以罢政要挟皇上,并诬说胡氏兄妹有夺权的野心,度宗皇帝没有办法,只得罢了显祖的官,再将胡妃贬为庶民,令其出宫为尼。胡妃为避贾似道加害,趁隙溜出寺庙,扮作游妇,改苏姓,混迹京省,漂泊流离,被南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收留,与之结为夫妻。这事不料被家仆刘壮背主告发,官府即启奏朝廷。贾似道便以珠玑巷百姓要“造反”为名,于是发兵围剿珠玑巷。胡妃深怕自己再株连乡人,在悲愤中投井自尽……后人为感念胡妃,便在她当年所投的井上筑了一个“塔”来作纪念。该古塔在宋亡时曾毁于战火,元代重建。
古巷的“祖居纪念”
听完故事,不胜唏嘘。继续前行,前方是一片水域,这就是沙水湖了。在其北畔,有一个“祖居纪念”区,区内有已建好的陈、黄、梁、罗、林、高、何、孙广东八大姓等几十姓宗祠,各姓宗祠独具特色,且风格各异。
此外,我还发现珠玑巷内至今保留的三座门楼。据了解,清乾隆年间,珠玑巷人为了重现古巷昔日的风貌。分别在巷内南、北、中段修建了南门楼、北门楼和中门楼。据门楼上镶嵌的石碑记载,这三座门楼皆由民间捐款修建。石碑还刻着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目。巷中“珠玑楼”,即中门楼上面还有一块石匾,上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8个字,乃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副师长蒙志所题。门楼还有神龛,供奉着“太子菩萨”神像。
南门楼位于珠玑巷的南端,是清代乾隆年间所建,拱门上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时所镶的石匾,上面刻有“珠玑古巷”及“祖宗故居”等文字。北门楼则位于珠玑巷的北端,建于清代的乾隆年间。
据学者的查考,历史上南迁的珠玑移民,现今共有153姓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29个市县,并有数以千万计的人移居国外。近几年,随着大批珠玑巷后裔回来寻根问祖,珠玑巷已成为当地观光旅游的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