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体现三个“联”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姜师立 日期:2017-10-30
联手推出文化项目。借助大运河申遗成功,各沿线城市要联手推出一批文化项目、出版项目、产业项目来振兴运河文化,发展运河经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定要有沿线城市间的合作,形成合力。不能让各个城市单打独斗,自说自话。要联手对大运河文化及沿线各城市文化的价值与精神内涵作深度梳理与挖掘,形成一批论文、丛书等研究成果,创造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建设一批运河旅游小镇,打造一批运河文化展示馆。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发掘研究,让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呈现在世人面前,唤醒全民族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要将运河非遗与物质遗产深度融合,如剪纸、扬剧、苏绣进园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扬州评话、苏州评弹、杂技木偶上游船。要用运河边成长起来的文学艺术形式去创作新的运河文艺作品,如用京剧、昆曲、扬剧、淮剧编演运河大戏。利用大运河这一世界级的文化遗产,通过活化运河历史文化,输出文化产品,讲好运河故事,宣传中华优秀文化,让世人感知到中华文明的渊源博大。
在利用上要体现联合
联合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不仅可以吸引国内游客亲水休闲,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国际吸引力,但是目前大运河旅游的深度开发不够,未能形成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原因是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也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相互竞争的现象,缺少将中国大运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打造文化旅游产品的机制,未形成协同发展态势。据统计,2014年江苏段大运河遗产河道、遗产点和主航道所在区县游客量达2.7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290亿元,但涉及运河本体的旅游产品并不多,城市间相互合作的旅游项目更是严重缺乏。因此需要打破行政区划,整体规划大运河旅游,如从山东微山湖到浙江杭州这一段,不但全线通航,而且沿岸文化景点众多,生态环境优美,可以推动沿线城市联合打造运河旅游品牌,将岸上的景点通过水路串连起来,形成联动效应。当然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其他的研究项目、宣传推广项目、公众参与项目、教育项目、展示项目也需要运河沿线城市的联合打造。
联合发展运河文化产业。大运河代表了中国人的创造精神,应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的优秀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创意的思想,构建一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只有在保护挖掘现有运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创造出大运河文化的新内涵。大运河沿线城市应在保持大运河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将运河遗产和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在生产实践中既保留运河文化的本真性,又将文化内涵和运河价值融入到物质产品中,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让民众既能感受到运河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品质,又能将其依然存在的实用价值融入现实生活,从而造福民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要用文化来带动运河城市带构建,带动运河经济带构建,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利用,利用大运河的交通动脉和文化廊道的功能,整合运河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建设中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带,拓展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运河经济,打造运河经济增长带。
联合打造运河城市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出是一个战略性的举措,决不仅仅是文化建设的内容,大运河连接起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成我国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闭环。我国对外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对内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都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聚合的作用,将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资源统一在一个共同目标下去推进,将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山东河南安徽这些东部发达地区放在同一个文化带、同一个经济带、城市带去整合发展。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形成的统领协调作用,可以帮助各个城市结合自身特色,构建不同功能的运河文化廊道或文化产业园区,避免同质化竞争。聚合运河沿线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极。运河沿线都是经济强省、文化大市,要通过运河文化的建设推动运河经济的发展,将大运河文化融入经济建设中,同时又通过运河经济的大发展,推进运河文化的大繁荣,实现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促进,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分页:[1] [2]
编辑:珊瑚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