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园
怡园建造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原为顾文彬私家花园,是由花园、住宅、义庄、祠堂组合而成的完整的、典型的江南绅宦私人宅园。
怡园在苏州各园林中建造时间最晚,它吸收了苏州诸园的优点,形成了集锦式园林的艺术特色。其复廊采取沧浪亭的部分格局,迂回曲折假山参照环秀山庄布置,洞壑幽深;荷花池和网师园相仿佛,明净清澈;旱船取法拙政园的香洲,玲戏别致。因而博采众长,容纳万家,自成一格。
怡园在造园艺术上,充分吸取宋、元、明、清园林组景长处。鉴于面积较小,园林布局采用空间划分、对景、借景等手法,把假山、曲桥、建筑参差交错,配合成多层次立面轮廓,使园景幽深曲折,迂回不尽,达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丰富景色的效果。全园景致幽深,有山有水,组成可行可居可游的整体。特别是从四方搜觅来的石峰,或立庭院,或伴嘉树,姿态玲珑奇特。立之可观,卧之可赏,使人犹入丘壑,如游名山,成为怡园的一大特色。
怡园总平面东西狭长,面积约0.6公倾,布局上分东、西二部,用一道复廊相隔,分成两个境界。
园的东部以建筑庭院为主,有玉延亭、四时潇洒亭、坡仙琴馆、岁寒草庐、石舫、玉虹亭等景点,配置湖石,点缀花木。
玉延亭中有石刻对联:“静坐参令妙,清潭适我情”,为明代董其昌草书,与四时潇洒亭一起形成了以竹为中心的艺术氛围。这也是园主人所追求的“清雅脱俗,潇洒自如”人生境界的体现,从而拉开了以“怡”为主题的全国的序幕。由玉延亭向前,走廊的壁上嵌有我国历代名家王羲之、怀素、米帝等的书法石刻多方,称为“怡园法帖”,在书法艺术上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坡仙琴馆和石听琴室为东部的主体建筑,两处本是一室,隔而为二。东是坡仙琴馆,原藏宋苏东坡“玉润流泉琴”,并有东坡小像;西为石听琴室,北窗外有两块石蜂,似两位伛偻老人俯首听琴模样,故名。坡仙琴馆、石听琴室以及玉虹亭构成以琴为中心的小区域小集中表现江南古典园林的建筑美、书画美与自然美。
拜石轩北遍植松树、冬青、山茶、方竹。这些花木都是终岁不凋,四季常青,且以松、竹、梅为特色,故而此地称“岁寒草庐”。至今怡园方竹仍享有盛誉。
园的西部为全园重点所在,以山水为主,水池居中。北叠湖石假山,甫耸厅榭舫阁。锁绿轩、小沧浪、藕香檄、锄月轩、碧梧栖凤、湛露堂诸景各具特色,疏朗宜人。进入西部,迎面是一座假山,颇为壮观,构成一派山深幽邃、高崖成峡的高远山水。山上有六角亭,名小沧浪,亭后有三石如屏,名“屏风三叠”,为怡园奇石之一。山顶的螺鬓亭,可俯览全园山池亭馆,为园中最高处:亭小巧精致,举手可触亭檐,大小与山体相称。
池南有厅堂一座,为园内主体建筑。厅四周有回廊,厅内用长窗分隔成南北两厅,内部作成鸳鸯厅形式;其临水一面为藕香榭,亦称荷花厅,宜夏天在此赏荷;另一面为锄月轩,亦称梅花厅,宜早春在此观赏梅花。暮春在此观赏牡丹,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藕香榭东之南雪亭与岁寒草庐南之梅林,北隔一泓池水,遥对金粟亭,从这里三面展望,景色绝佳,在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
面壁亭前一湾绿水,以石梁将大块水面分割,隔池怪石磷峋,构成一个静谧安逸的景观空间。亭后壁置一大镜,面壁对镜,峰颠螺鬓亭正入镜中。颇有“镜里云山入画屏”之意。这种虚实对比的手法,为古典园林借景创作的又一成功范例。”园中水系。以藕香檄北为中心,至此分而又聚,并以一湾细流向西汇聚于画舫斋前,整个水面显得有聚有分,聚分结合颇具匠心。
怡园旱船“画肪斋”式样轻巧,景色幽邃,装修精致,登阁而望,全园景色在目,为苏州园林中旱船之冠。
综观怡园,在造园手法上,博采众长,把历代园林风格揉合一体,集众锦于一园,至今一百多年,基本保持原有格局,成为城市山林闹中取静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