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葬群发掘现场
1000多年前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徙到过中原地带吗?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是如何进行交流和融合的?近日,考古人员在安阳发现的距今约1800年的古代游牧民族特征墓葬群,将为揭开这些谜底提供有益的帮助。
该墓葬群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大司空村。大司空村西边与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不足千米,属于国家发布的殷墟大遗址保护区的控制区。殷都区准备在大司空村东南规划居民集中安置区,向考古部门递交了申请。今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进驻大司空村进行考古探测挖掘。
5月6日,记者在大司空村看到,村外东南是一大片由绿色围挡圈起来的考古作业区。在作业区内,南北排列着四个东西向的基槽(土坑),每个基槽长90多米,宽十多米,深度由两米到三米不等,工人们正在考古队员指导下用铁锨、铲子和刷子仔细挖掘和清理。作业面形制不一,有长的、方的、圆的,基槽内壁不少地方,已被考古队员用白色涂料作出标记。
据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文博馆员申文喜介绍,整个项目区域6万多平方米。现在正在挖掘的是考古发掘一期,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已经清理出90多座墓葬,为商代、汉、魏晋等时期墓葬。其中,18座小型的砖室墓格外引人注意,随葬品有带直立双耳的青铜鍑和铁鍑等。“这些是匈奴、鲜卑族等典型北方游牧民族为迁徙方便吊挂使用的炊煮器皿,在中原地区考古中很少发现。”申文喜说。
此外,在M48号墓葬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的人体骨架。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是一名身高1.6米多的男性,在他的头部旁边有一个生锈的铁鍑,腰间的皮带已经腐蚀,但还保留有挂在皮带上的青铜牌饰、铁制刻刀等饰品。这些与之前一些墓葬中发掘出的铁质短剑和玛瑙串珠等,都是游牧民族的特色生活用品。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这批墓葬为匈奴墓,申文喜表示,其族属尚无定论,可能是匈奴,也可能是鲜卑等其他民族。现已邀请体质人类学研究人员对人骨进行专业测量和比对,考古人员还会将这批墓葬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古代游牧民族墓葬进行比对,这批古人的族属问题有望得到准确解答。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大司空村就发现过一座有游牧民族特色陪葬品的墓葬,但像这样大规模具有游牧民族特征的墓葬群在安阳还是首次发现。申文喜表示,东汉晚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一带有不少民族杂居相处,此前安阳、巩义等地就曾零星发现过具有游牧民族特色陪葬品的墓葬,也集中在这个时期。
在对这批墓葬进行研讨时,专家表示,根据出土器物特征和墓葬所处地层,可以断定其所处时代大致是东汉晚期到魏晋时期,距今约1800年。这批墓葬既有典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特点,又有汉族墓葬的特点,可能是定居中原并一定程度汉化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家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