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戴宅:日渐凋敝记忆长存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陈安生 日期:2018-1-12
梧田街道大堡底村西河头路30号,一座建于清代的古宅藏身于纵横交错的巷弄中,当地人称其为“戴宅”。
清光绪年间,“戴宅”主人曾在这座宅院里办过当时规模较大,颇具社会影响的私塾。梧田及附近南塘、慈湖等地的有钱人家都会送孩子来此求学。浙南著名的教育家谷寅侯先生,少年时也曾就读于此。
民国十六年(1927年),村民刘立生在戴宅创办永嘉县最早用机器制冰糖的工厂,取名“中华冰糖厂”,当时有工人30余人。
1952年,村民谢元素在戴宅创办梧埏第一个常年幼儿园,首次招收幼儿18人。
1955年1月,永嘉县卫生科在戴宅设立梧埏中心联合诊所,为梧田最早的公立诊所。
冬日的一天,笔者一行走进了这座当地闻名的古宅。居住在宅子里的一位80多岁刘姓老人,给我们介绍了古宅的过去,为我们还原了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戴宅古时风貌。
清光绪年间,梧田上田村的一户戴姓大户人家,儿子长大后,分家立业。其父在大堡底村,为大儿子选址明代弘治九年榜眼王瓒晚年建造的瓯滨郊墅边,建造了这座宅院。
王瓒历事三朝,两任国子祭酒,四典礼部会试,侍讲经筵,纂修国史,是一位对时代有一定影响的官员和学者。王瓒还以善书名于当世,著有《正教编》《弘治温州府志》《瓯滨集》等书。想来,戴家人建宅于瓯滨郊墅边上,可能也有沾些“文气”的考虑吧。 老人说,原先戴宅临河而筑,坐北朝南,砖石木构,梁架以穿斗式为主,局部结合抬梁结构。古宅总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前、中、后各设一个青石门台出入;每进七间,进与进之间东西两侧建厢房。大宅院内还有一方景观大水池,水池东南侧有假山和石亭。
戴宅前门台面向梧田后岸槽门直河,东面为西河头河浃潭(现两河都已填塞为道路),西面为平坦的园子,屋主人当年种植蔬菜,北面为“刘寿记面油坊”,俗称“刘宅屋”。
我们从前门台进入戴宅。一对古老的大木门,门臼、门槛依旧,用手轻轻拉了一下木门上的铁环,一声清亮的“吱呀”声,仿佛从古老的时代里传了出来。
穿过门台,是第一进房子。据说原为七间平房一字排列,现左右两边原房已拆建,中间的院落仍然保存着。构架中的上昂、高脚斗、抬梁等如今犹在,木梁上雕刻着的花纹清晰可辨,院落中间位置原有的木照屏已拆除,留下几块旧木柱,孤零零的斜靠在一边,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从第一进入内至第二进,是约20平方米的方形天井。天井中间,为方便家人出入,由2米左右长的条石铺设着地面,条石两边用泥土填成平整的“道坦”。
从天井入内,为第二进房子。二进的中堂保存的相当完整,正中设有木照屏,照屏上悬挂着祖先的画像和一幅八卦图、一幅“中堂符”。
带我们入内的老人给我们介绍,水乡民间流传说,中堂符有驱逐外魔,保佑平安的镇宅作用。因此,大户人家都会在中堂张贴、悬挂。照屏前是供桌,供桌安放香炉和各种供物,每逢节日,方便祭祀祖先。
在中堂里,我们看到,中堂木柱粗壮,梁上是各种木质雕饰,题材大都为山水花卉。木雕彩绘间,显露出木头的天然肌理、质感,岁月在这些美丽的雕饰涂上斑驳的色泽,使其显得古香古色。
我们在中堂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块刚钉上去的“三角牌”,牌子上面“危险房屋”四个大字特别显眼,这是有关单位最近排除“危房”的结果。我们一阵惊讶,难道这座摇摇欲坠的古屋不久就要“寿终正寝”了吗?
不知不觉中,我们放慢了脚步,放轻了声音,显得有点小心翼翼了。不是担心这“危险房屋”会突然倒下砸到我们,而是生怕一不小心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心里不觉涌起一种莫名的忧愁。
继续往里走,见到一座青石结构门台,这可能是整座戴宅保存最为完整,最原汁原味的地方了。中门台脊为悬山顶,饰“龙凤”吻,铺圆筒瓦,檐头有雕刻精致的花纹瓦当。过门台至三进有天井约50平方米,中间条石块铺地,东边为约20平方米园地。西边为三间厢房,园地周围有保存完整的砖砌围墙。围墙上方设有精致的花窗,花窗下饰有精美砖雕,花草、神兽、祥纹,精致地让人惊叹。穿过天井,即为后门台。该门台宽约2米,青石横梁、砖瓦结构,跟围墙连在一起,设计远比中门台简单。
戴宅原来的规模很大,现今格局已被破坏。前门台面目全非,后门台残破不堪,很多建筑物倾毁的倾毁,改建的改建,早已经看不出旧貌了。戴宅虽然日渐凋敝,可能会在某天消失,但是有关这座古宅的记忆会永远存续下去。
编辑:珊瑚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