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面包树原产于南太平洋一些岛屿国家,如斐济、玻里尼西亚、塔西提等。在我国的广东和台湾等地以及巴西、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和非洲热带地区均有种植。都有种植。
形态特征:
面包树为常绿乔木,一般高10-15米;最高可达40多米。树干粗壮,树皮灰褐色,粗厚。
根
植株含白色乳汁,具板根,外形浑厚;在幼木时,板根并不明显,随树木长高长粗,板状的根就逐渐阔展形成。
叶
互生,厚革质,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10-50厘米,成熟之叶羽状分裂,两侧多为3-8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先端渐尖,两面无毛,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浅绿色,全缘,侧脉约10对;叶柄长8-12厘米;托叶大,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10-25厘米,黄绿色,被灰色或褐色平贴柔毛。
花
花序单生叶腋,雄花序长圆筒形至长椭圆形或棒状,长7-30厘米,黄色,被毛,上部2裂,裂片披针形,雄蕊1枚,花药椭圆形;雌花花被管状,子房卵圆形,花柱长,柱头2裂,聚花果倒卵圆形或近球形,长宽比值为1-4,长15-30厘米,直径8-15厘米,绿色至黄色,表面具圆形瘤状凸起,成熟褐色至黑色,柔软,内面为乳白色肉质花被组成。
果实
面包树结的果实叫做"聚生果",为复合果球,肥大呈肉质,小而头大,径10-20厘米,外有角形之瘤突;小果各藏黑色扁平之硬种子一粒。在它的枝条上、树干上直到根部,都能结果,结果的时间一年内有9个月。每个果实是由一个花序形成的聚花果,果肉充实,味道香甜,营养很丰富,含有大量的淀粉和丰富的维生素A和B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
生长习性:
面包树为热带树种,阳性植物,生长快速。需强光,耐热、耐旱、耐湿、耐瘠、稍耐阴。
生育适温:23~32℃。大株不易移植。
繁殖培育:
播种法:种子可随采随播,半个月左右发芽,播种法约需6—8年结果;
压条法:
压条采用高压法,可在5—7月选择2—3年生的健壮枝条环割或刻伤,然后用泥土包住伤口并用薄膜包裹,并浇透水,约3个月即可剪离母体定植;
分蘖法:
分蘖是将母树产生的分蘖苗挖出另栽,形成一个新的植株;根插一般不常采用。
选点: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并在定植穴内施足基肥,如土壤粘重则需进行加砂改良。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少量萌蘖,如不需要用萌蘖苗进行繁殖,应及早剪除,以防消耗养分。土质肥沃,则生长迅速。
施肥:施肥可根据土壤的状况进行,一般每年3—5次,以复合肥及有机肥为主,掌握薄施勤施的原则。
保水:在春、夏、秋三季遇到干旱天气,注意补充水分。面包树成株不耐移植,如移植,应断根及重剪后再移,并喷水保湿,新的枝叶长出后再正常养护。
园林用途:
叶大荫浓,十分美观,可作庭荫树和行道树。
食用价值
面包树是一种木本粮食植物。果实淀粉含量非常丰富,食用前通常以烘烤或蒸,炸等方法料理,烹煮后味道与面包和马铃薯相似,松软可口,酸中有甜,是许多热带地区的主食。
一棵面包树一年可结200颗果,是食用植物中产量最高的其中一种。面包树在适应的条件下易成活,又因为它的高产,是解决饥荒的重要办法。
使用价值
木材材质轻软而粗,亦可供建筑使用,海岛居民以此为独木舟。面包树适合作为行道树、庭园树木栽植。我国南方有些公园种有面包树,只作观赏用,北京某些花园里也可见到。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