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贵州。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栎树林或针叶林下、路边草丛或岩石缝中,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形态特征:
植株高18—60厘米。假鳞茎扁球形,上面具荸荠似的环带,富粘性。茎粗壮,劲直。叶4---6枚,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29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花序具3—10朵花,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或多或少呈“之”,字状曲折;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2.5厘米,开花时常凋落;花大,紫红色或粉红色;萼片和花瓣近等长,狭长圆形,长25—30毫米,宽6—8毫米,先端急尖;花瓣较萼片稍宽;唇瓣较萼片和花瓣稍短,倒卵状椭圆形,长23--28毫米,白色带紫红色,具紫色脉;唇盘上面具5条纵褶片,从基部伸至中裂片近顶部,仅在中裂片上面为波状;蕊柱长18--20毫米,柱状,具狭翅,稍弓曲。花期4—5月。
生长习性: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