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海南(白沙、琼中)、广西(平南)、云南东南部经南部至西北部(景洪、麻栗 坡、屏边、景东、临沧、镇康、高黎贡山一带)、西藏东南部(墨脱、波密)。生于海拔 1000--28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分布于西喜马拉雅、尼泊尔、 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形态特征:
根状茎分枝,匍匐生根,粗2—3.5毫米,被筒状鞘;鞘氏7—10毫米,鞘口近平 截。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距5—9厘米,直立,卵形或卵状圆锥形,长1--2厘米, 基部上方粗5—10毫米,在幼时被鞘所包,顶生1枚叶。叶革质,直立,狭长圆形,长 7—8(--15)厘米,中部宽7—10(--17)毫米,先端钝并且稍凹入,基部收窄为长1—2 厘米的柄,在上面中肋凹陷。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直立,纤细,短于或有时高出叶 外;总状花序长约为花葶长的1/2,通常具3—6朵花;花序柄被3—4枚筒状鞘;花苞 片卵状披针形,比花梗连同子房长或短,花梗和子房长3—5毫米;花淡黄色带紫红色 条纹;萼片质地较厚,披针形,长7—10毫米,中部宽2—2.2毫米,先端近急尖,具 3条脉或仅中肋明显,在背面中肋呈龙骨状突起;侧萼片比中萼片稍长,在中部以下的 下侧边缘彼此粘合,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花瓣质地较薄,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 3--4毫米,中部宽1.5—2毫米,先端圆钝,边缘全缘,具1条脉或不明显的3条脉 (仅中肋到达先端);唇瓣近肉质,稍比花瓣长,后半部两侧对折,从中部向外下弯,顶 端钝,边缘全缘;蕊柱长约0.8毫米;蕊柱足长2毫米,其分离部分长1毫米;蕊柱齿 丝状或钻状,与药帽近等高,长0.8毫米;药帽前缘近圆形。 花期1—10月。
产地分布:产海南(白沙、琼中)、广西(平南)、云南东南部经南部至西北部(景洪、麻栗 坡、屏边、景东、临沧、镇康、高黎贡山一带)、西藏东南部(墨脱、波密)。生于海拔 1000--28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分布于西喜马拉雅、尼泊尔、 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生长习性: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