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模式标本采自台湾淡水。
形态特征:
竿高6-12米,直径3—9厘米,幼时被白粉,粉退后呈绿色或暗绿色;节间圆筒形,长20-35厘米,通常邻近的节间稍作“之”字形曲折;竿壁厚4—12毫米。箨鞘脱落性,革质,顶端近为截形,背面无毛或被有或疏或密的褐色刺毛,边缘无毛或其上部显著生纤毛;箨耳近等大,椭圆形或近圆形,边缘生纤毛;箨舌高约1毫米,近全缘或上缘呈波状;箨片直立,三角形或窄三角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并向内收窄,其宽度约箨鞘顶宽之半。分枝习性较高,常在竿第七节以上始发枝,竿每节计有3主枝和若干较细小的枝条。末级小枝具6一15叶;叶鞘长7—15厘米,初时被显著小刺毛,以后渐变无毛,边缘大都无毛或有时疏生纤毛;叶耳半圆形,边缘有棕色燧毛;叶舌矮,截平或圆拱起;口十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或广楔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被柔毛,边缘粗糙或有小刺毛,次脉9-14对,脉间的再次脉为9条,小横脉较明显;叶柄长2—6毫米。花枝无叶;假小穗.单生或丛生于花枝各节,长2.7—3厘米,宽7一10毫米,两侧扁,下部绿色,上部赤紫色;苞片3—5,上方1或 2片腋内无芽;小穗含5—9朵小花;小穗轴脱节于颖下,其节间粗短;颖1片,卵形,长 9—10毫米,宽8毫米,无毛,边缘生纤毛,具多脉,脉间有小横脉;外稃与颖相似,卵形,长17毫米,宽13毫米,先端尖,有小尖头,无毛或有微毛,具多脉(约有31条),其脉间亦有小横脉,边缘生纤毛;内稃长13毫米,宽4毫米,顶端尖锐而不具裂缺,两面均生微毛,背部2脊间有3—5脉,脊外至边缘各有2脉,各脉间均有稀疏小横脉,边缘和脊上均生显著的纤毛;鳞被3,近同形,卵状披针形,长3.5毫米,脉纹明显,边缘生纤毛;花药长8毫米,顶端有小尖头,其上还生小刺毛;子房卵形,长2毫米,被粗 毛,花柱显著,较子房为长,顶端有3条长而纤细的羽毛状柱头。果实未见。笋期5—11月,花期多在夏季至秋季。
生长习性: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