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于云南南部之东至西各地(惟西双版纳未见分布)。印度、孟加拉、缅甸及老挝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山的东北部。
形态特征:
竿质地较柔软,高6—10米,直径2.5—4(一6)厘米,竿梢下垂;节间圆筒形,深 绿色,长30—45厘米,纵肋明显,稀疏贴生棕色小刺毛,竿壁薄(5毫米);箨环具一圈 木栓质而向下扣的碟盘状物,此物系箨鞘基部的残余物,其外表被柔毛,直径7.5毫米, 纵长5毫米;箨环之下方有白色圈;分枝习性高(枝下高2米)。每节分多枝,主枝不明 显。箨鞘迟落,革质,背面纵肋明显,稀疏贴生棕褐色小刺毛,鞘缘之上部长2.5—5厘 米部分生成一膜质苍白色篦齿状之翅,其宽可达8—10毫米;箨耳无;箨舌及鞘口均生 有长缝毛或纤毛;箨片外翻,绿色披针形,长7—18厘米,宽1.4—4厘米。叶鞘背面具 脊,亦有纵肋,鞘口截平,具继毛;无叶耳;叶舌颇高,边缘具纤毛;叶片质柔,大小 多变化,一般长19—24厘米,宽2.5—3.5厘米,但大型者可长达40厘米,宽10厘米, 基部为不对称的狭窄,先端渐尖,具扭曲微糙的尖头,上表面平滑,下表面则微粗糙,次 脉6-10对,再次脉7条,无小横脉,叶柄长约5厘米。花枝为大型圆锥花序状;假小 穗多数簇生在花枝各节,聚集成球,直径1.5—2.5厘米,其下托以坚硬而有光泽的苞片, 花枝的节间暗棕绿色,粗糙,一侧扁平;小穗体扁,深棕色,先端钝,长宽均约1厘米, 含小花3—5朵,另在最上方有1朵不孕小花和呈刺毛状延伸的小穗轴;颖1或2片,短而圆,膜质,具多脉;外稃广圆形,先端具小尖头,内面密被甑毛,边缘生小纤毛,9-11脉;内稃卵状披针形,远短于外稃,背部具2脊,脊间2脉,脊上生纤毛,内面亦密被甑毛,先端尖锐或具2脊伸出的小尖头;鳞被无或2片,存在时为窄的线状披针形,具长纤毛;花丝细长,能伸出小花外,花药紫色,药隔向上伸出为1短锥状小尖头,其上 还生微毛;子房卵形,但基部较宽,上部生微毛;花柱1,长形,其上亦被毛;柱头3, 羽毛状。果实(未成熟的)为囊果状,球形,上部生微毛,下部色暗,楔形,果皮薄,易剥离(因我国尚未采到花枝标本,以上描述译自J.S.Gamble的原文)。
生长习性:
主要在海拔1000-1800米的阔叶林下。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