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分布于华东、华中及贵州、云南、西藏东部及新疆(伊宁),原产于亚洲西部及欧洲。
形态特征:
铺散多分枝草本,茎密生两列多细胞柔毛。叶2-4对(腋内生花的称苞片,见下面),具短柄,卵形或圆形,长6-20毫米,宽5-18毫米,基部浅心形,平截或浑圆,边缘具钝齿,两面疏生柔毛。总状花序很长;苞片互生,与叶同形且几乎等大;花梗比苞片长,有的超过1倍;花萼花期长仅3-5毫米,果期增大达8毫米,裂片卵状披针形,有睫毛,三出脉;花冠蓝色、紫色或蓝紫色,长4-6毫米,裂片卵形至圆形,喉部疏被毛;雄蕊短于花冠。蒴果肾形,长约5-毫米,宽约7毫米,被腺毛,成熟后几乎无毛,网脉明显,凹口角度超过90度,裂片钝,宿存的花柱长约2.5毫米,超出凹口。种子背面具深的横纹,长约1.6毫米。花期3-5月。2n=28。
幼苗
子叶出土,阔卵形,具长柄,无毛;上、下胚轴均发达,密被斜垂弯生毛;初生叶2片,对生,卵状三角形,先端钝尖,缘具2~3个粗锯齿,并具睫毛,叶脉明显,被短柔毛。
成株
铺散多分枝草本,全体被有柔毛。自基部分枝,下部分枝伏生地面,余斜上,株高10~15cm;茎基部叶2~4对,对生,有柄。上部叶( 也称苞片)无柄,互生。叶卵圆形,边缘有钝锯齿。花单生于苞腋,苞片呈叶状,花梗比苞片长,有的超过1倍;花萼4深裂,裂片狭卵形,有睫毛,三出脉,宿存;花冠淡蓝色、蓝色或蓝紫色,有放射状蓝色条纹;花柄长1.5~2.5cm,长于苞片。雄蕊2枚,生于花苞上,短于花冠。蒴果肾形,长约5mm,宽约7mm,有网纹,种子舟形或长圆形,腹面凹人,背面具深的横纹,长约1.6mm。
近似物种
大婆婆纳和直立婆婆纳与阿拉伯婆婆纳近似,但大婆婆纳幼苗上胚轴被斜垂弯生毛,花柄不长于苞片,花淡紫红色。直立婆婆纳茎直立,花为蓝色,但花柄很短。
生长习性:
为归化的路边及荒野杂草,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阿拉伯婆婆纳每年有两次萌发高峰,分别在11月底和3~4月。波斯婆婆纳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茎着土易生出不定根,重新形成植株。正因波斯婆婆纳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故可将波斯婆婆纳种植在裸露的地表上,快速覆盖地表。
病虫害防治